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險企舉牌不可任性
上周四,保監會對外公布了上半年保險資金的業績。上半年,保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為1055.86億元,同比下降54.05%,實現資金運用收益2944.82億元,同比減少2160.30億元,下降42.32%。股票投資收益下滑是險企歉收的主因,不少曾經豪情萬丈在二級市場上“買買買”的險企,現在卻面臨著顆粒無收的尷尬局面。
據初步統計,截至今年7月份,已有10家保險公司累計舉牌近40家上市公司股票,投資余額將近4000億元。對比保險公司買入這些股票的價格可以發現,有8家保險資金去年的舉牌成本并不比市場現價低,這意味著這些保險公司現在處于賬面浮虧狀態,舉牌并未達到獲得投資收益的目的。
因舉牌萬科而風光一時的前海人壽,在投資收益上也并不理想。一年前,寶能控股的前海人壽動用的萬能險和傳統保費兩大險資,雖然目前還處于安全邊際,但是隨著萬科復牌后的持續大跌,絕大部分浮盈已經被抹平。剔除交易成本和傭金費用,前海人壽投資萬科一年來給投保人帶來的收益微乎其微。這還只是體現在賬面上的,在當前價格下能否順利出售還要打個問號。
當然,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之前,也曾有著精確的打算。比如,從收益來看,在當前低利率、資產荒的環境下,投資別的標的也許每年只有3%-5%的收益,而投資二級市場,一旦行情好就能博個好收益;再比如,可以利用會計準則釋放更多資本,持股上市公司比例超過20%后,可將這筆投資計在“長期股權投資”項下,原來用公允價值計量法也可改為權益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釋放資本;當下,保費收入大增,而賠付則是多年后的事,趁機多囤點地產股坐等分紅,也是不錯的買賣。
但千算萬算,漏算了流動性風險,一切都白搭。正所謂“舉牌容易兌現難”。以險企舉牌上市公司時購入股票的數量和規模,很難在合適的價位找到接盤者,這就意味著即使舉牌的險企賬面上有盈利,也難有機會兌現。更何況投資二級市場錢,不少還是銷售萬能險等獲得的短期資金,如果這筆錢在股市被套,一旦面臨兌付壓力,險企就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疲于奔命。
不少保險資金是客戶的養老錢、救急錢,在股票二級市場被套牢,不僅會影響險資的償付能力,也會增加行業風險。今年2月份,曾經的舉牌大戶之一——中融人壽,因償付能力不達標被保監會勒令暫停投資業務,成為險資大量舉牌后首家因資產狀況不良而嘗“苦果”的險企。殷鑒不遠,險資舉牌應謹慎為之。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險企 保監會 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