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雙聯”在行動
甘肅省精準扶貧攻堅戰暨政協助推工作紀實
“雙聯”,就像千萬條毛細血管。通過這一條條血管,黨和政府把群眾需要的幫助和關懷輸送到每一個終端;通過這一條條血管,老百姓也把自己的心交給了共產黨。——題記
沿著崎嶇蜿蜒、植被稀疏的黃土路向上攀登,到了一片較為開闊的谷頂,就可以領略隴中“山谷糾紛,川原回繞”的景致了:滿眼的渾黃,間或些許綠意。溝壑深處綠色濃些的地方,零星地升起幾縷炊煙。
公元1876年,站在千里隴原的高處,左宗棠在給光緒皇帝的奏折中稱,“隴中苦瘠甲于天下”。
公元2016年,也是站在這里的張濤倔強地說,我不信我們村就富不起來。先把道路修起來,下一步,幫著貧困戶蓋新房,發展產業。明年再來看吧,肯定不一樣。
張濤是誰?他是甘肅省政協派駐天水麥積區郭坪村的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像他這樣的“下派”干部,全省共有27815名,另有“雙聯”干部40.8萬名。
這項決策是中共甘肅省委第十二次黨代會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十大行動”中的第一號行動。
三同
2015年7月15日,張濤帶著自己的被褥和鍋碗瓢盆住到了天水麥積區郭坪村,開始和鄉親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
“三同”,這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個“熱”詞。
2012年春,甘肅省委做出一項不同尋常的決策,決定全省40.8萬名干部,走出城市,走向農村,下到農戶,開展以“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貧困戶”為主要內容的“雙聯”行動。三年后,27815名干部作為工作隊直接住到村里,和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文件充滿著和平年代嚴謹平實的公文中少見的激情:“各級各單位、廣大黨員、全體干部要立即行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貧困群眾中去,真心誠意地解難題、辦實事,在聯系群眾中增進群眾感情,在新一輪扶貧攻堅的實踐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幫助解決各類社會矛盾中提高工作能力,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奮斗、脫貧致富,為推進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省委書記王三運第一個打起行囊,住到了會寧縣甘溝驛鎮鐘家岔村村民史治軍家里。
“非常之舉”的原因還是左宗棠那句著名的斷言,甚至還有聽起來更令人難堪的斷言:1982年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官員考察甘肅后認為,“在這樣一個極度貧瘠的地方,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卻生活著各族群眾2600多萬人。按照國家新的貧困線標準,甘肅省貧困人口為842萬,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10;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全國倒數第一,人均GDP全國倒數第三,小康進程全國倒數第五;全省58個縣(市、區)分屬六盤山區、秦巴山區、藏區3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加上17個插花縣區,貧困地區幾乎覆蓋了所有市州。從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看,甘肅不僅比全國低,而且比西部平均水平還要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甘肅苦甲天下,怎么小康?這可是天大的難事。
甘肅省委決定和甘肅人民一起干這天大的難事。
在駐村的兩天時間里,王三運吃著農家飯,睡在熱炕頭,東家出西家入,與貧困群眾和基層干部,一起在田里推車勞動,一起探討脫貧致富路子。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向全省黨員干部傳遞著信念。
隨后,全省44名省級領導聯系58個貧困縣,省、市、縣、鄉四級1.4萬個單位、40.8萬名干部全部動起來,聯系幫扶1.5萬個村,40余萬貧困戶。
和全省其他機關一樣,省政協選派15名機關干部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部分還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濤是其中的一員。他們的任務是:指導精準脫貧、協調項目實施、宣傳政策法規、服務貧困群眾、監督資金使用。對他們的要求是,每年駐村時間不少于220天。
濃眉大眼、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張濤來省政協機關前是位空軍飛行員,見了老朋友,立正、軍禮,英氣逼人。與已經幫扶了三四年的老聯系村相比,郭坪村還不成樣子,小伙子有點著急。
“不過,我抓住馮主席來我們村實地調研的機會,積極爭取支持,目前投資2900多萬元的節水灌溉工程已經水利廳簽批,明年就能實施了。我們村計劃種幾百畝優質葡萄,村民們全指望這個脫貧致富。”
“可惜,你們沒時間去我們村看看。”張濤點開手機里的照片,有點小得意地顯擺。記者注意到,“我們村”這三個字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
“一年在鄉下住200多天,媳婦沒意見?”
“哪還顧得上小家!”張濤邊翻著照片邊回答,濃密的眉毛輕輕地擰了一下,很快又舒展開來。“看,這是我們新蓋的綜合服務樓,這是鄉村大舞臺。最得意的是投資130萬元4.7公里的產業路開工建設了。”
編輯:薛鑫
關鍵詞:甘肅省精準扶貧攻堅戰 甘肅省政協 “雙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