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是不是孤本:南充海清樓古籍現身
“這兩套古籍均為清代刻本, 全部出自南充海清樓。”昨(4)日上午,家住儀隴縣的張家祿向記者介紹他珍藏的寶貝———兩套雕版古籍。
海清樓刻印的《古唐詩合解》
海清樓藏書驚現民間
“我外公家是大戶人家,他是私塾老師,極喜讀書,家里藏書不少。”張家祿說,當年日寇轟炸閬中時,為逃避戰火,外公帶著外婆,躲到儀隴鄉下的親戚家。在那種危急情況下,居然帶著這批書籍,說明他愛書成癡。
張家祿說,自從外公去世后,由于家里的讀書人不多,這些書籍作為紀念物,被家人打包存放,一直保留到現在。
據張家祿介紹,這些書絕大多數為木刻本,也就是雕版印刷;也有少許石印,即用石頭刻字印刷。一次,他在整理家中古書時,發現了少數書籍印有“海清樓”字樣。 “曾在《南充晚報》上看到海清樓的故事, 知道海清樓是清末民國初期南充最重要的書局和印書館。” 張家祿說,他當時看到“海清樓”這幾個字,就覺得有點印象。
張家祿展示的這些書籍, 紙張發黃,少數頁邊有破損,在《古唐詩合解》卷一的內頁有“順慶城內府街盛海清樓發兌”字樣。據介紹,現在的順慶城區府街就是海清樓當年所處的位置,“盛”指書店主的姓氏,“發兌”意思等同于如今的“發排”。
求證藏書是否是孤本
“古書中,明確寫明‘海清樓’字樣的只有兩套,一套是《古唐詩合解》,于清咸豐二年重印發行;一套是《古文快筆》,于清光緒年間發行,兩套書共有12本。”張 家祿說,絕大多數藏書保存完整,少許出現蝕洞。為了弄清這兩套書是否是孤本,他曾到南充市圖書館查詢, 因為沒有相關資料可供查證, 就無法評價這些書籍的文史價值。
《古唐詩合解》卷一的內頁有“順慶城內府街”字樣
昨日,在張家祿展示的一本《古唐詩合解》的首頁,醒目位置印有“咸豐二年重錄”和“海清樓”藏書等字眼。
經過查詢,記者得知,《古唐詩合解》成書于清雍正年間, 是一部詩歌選集。 全書16卷,其中古詩4卷,唐詩12卷。
“外公留下的古書中, 明確寫明‘海清樓’字樣的只有兩套,一套是《古唐詩合解》,于咸豐二年重印;一套是《古文快筆》,于光緒年間發行,兩套書共有12本。”張家祿說,為了弄 清這兩套書是否是孤本,他曾到南充市圖書館查詢,但是毫無結果。后來,他向成都有關部門去函詢問,也無消息。
“有專家表示,海清樓是清代四川境內最負盛名的印書館,這里曾經印制過無數字跡精美、出處考究的典籍。”張家祿說,如果證實這些書籍確是孤本,他會投入一些資金進行保護,否則,他想把這些書送到一個可以妥善保管的地方去。
“我這里除了海清樓的印本,還有當年成都文殊院印的《離騷》等典籍。”張家祿說,“我把它們公布出來, 就是為了向省內外的藏書家請教,希望早日確定這些書籍的價值。”
相關鏈接
海清樓興衰始末
據市民鄧成滿所藏的《南充老字號》一書記載,南充海清樓不僅是家書店,也是一家印刷機構,在川內外非常有名。
1843年(清道光23年),家住順慶城府街的盛虞泰興辦木刻印書作坊, 所印書籍一開始是“四書”、“五經”及啟蒙教本。 海清樓刻印書籍暢銷南充及周邊地區,甚至輻射到了西安及蘭州。
因為生意興隆,海清樓刻印了《千家詩》、《唐宋八大家古文選》、《史記》、《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典籍。除此之外,每年秋季還要刻印歷書和農書, 以供城鄉民眾之需。
1934年,海清樓一分為三,除在府街保留原字號外,另新開了和記書店、自力書店。抗日戰爭結束后,盛氏兄弟開辦了亞光書店, 專門供應南充及周邊各縣學校用書。后來,由于通貨膨脹,社會各業蕭條,海清樓及分支機構破產關門。(張松)
編輯:陳佳
關鍵詞:是不是孤本 南充海清樓 古籍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