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養老護理專業招生人數僅個位數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服務人才的緊缺日益凸顯。為了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過去10余年,許多高職專科院校辦學招生。不過,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發現,遍地開花的院校卻多招生遇冷,此外,由于勞動強度高、工資水平低、社會認可度不高等諸多因素,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科班畢業生在一線養老護理崗位上的流失率高居不下,甚至超過七成。
對此,有學者呼吁,國家能否在入學和就業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像當年培養師范學生一樣,凡是來報考養老專業,國家給予資金支持,免除學費;其次,給予養老護理員一定的入職補貼,增強吸引力。這樣的話,可能改變目前的瓶頸。”
職業院校遍地開花 多數學校招生僅個位數
“今年養老專業我們本打算招兩個班,今年自主招生階段才收了20多人,我們的情況還算是很好的,多數學校只招到個位數。”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老年福祉學院院長楊根來談及今年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招生形勢,忍不住感慨地說。
招生數量少,楊根來似乎也無能為力,“同樣是學習三年,護理學畢業以后,每月工資五六千,老年專業的薪酬可能就只有兩三千,孩子和家長當然不愿意了。”
從2007年至今,9年時間,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共計培養了500余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年均不足百人。而這一看上去不是太高的培養效率,在全國開設了同樣專業的職業院校中,已稱得上名列前茅。
2011年,民政部出臺的《全國民政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0)》顯示,到2020年,養老護理員600萬人。養老護理員的巨大缺口促使養老護理相關專業在全國職業院校全面開花。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有64所,2015年增長到121所,到了今年,大約有150所高職院校開設這個專業。在北京,包括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院校開設養老護理員的相關專業。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大家的辦學熱情很高。”楊根來告訴北青報記者。不過,高漲的熱情卻難掩慘淡的招生數量。調研顯示,2014年,全國45所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院校中,有10所院校沒有在校生,有10所學校在校生人數少于50人。其中,邢臺一所高等專科學校計劃招生50人,最后只招到一名學生,只能和護理專業一并上課。截至2014年,45所院校的在校生總數為3638人,畢業生總數為4554人。
流失率高居不下
三年后高達7成
“其實就業一點不愁,只要愿意,全部都能在養老機構就業。”楊根來說,生源少、招生規模有限,在旺盛的社會需求前,這個專業畢業生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難的不是對口就業,而是如何留住人才。即便是報考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進入養老機構工作,崗位流失率維持在高水平。楊根來院長介紹說,從全國養老職業教育發展來看,學生到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能達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甚至更高。
金融街老齡公寓的37名養老護理員均畢業于老年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他們同學當中,有些剛畢業就已經放棄進入養老機構,也有些在工作一段時間選擇轉行,包括個人創業、企業行政、廣告銷售等,真正留在養老機構的人數很少。
至于仍然留在養老機構的人,未來能否堅持在這個行業,他們也沒有十足的信心,給予的回復大多是“先干兩年再看看”。
探因
工資待遇達不到預期 多為“月光族”
“工資待遇達不到個人預期。”一位學生在養老機構實習結束以后,通過紙條的方式向楊根來院長委婉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工資低水平是這些“科班養老護理員”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是節省一點的話,每個月還能結余些,要是花費的多,就一點都不剩了。”金融街老齡公寓的“90后”養老護理員劉昊畢業于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他介紹說,扣除五險一金后,每個月到手工資約為3000元。
3000元的工資讓正在戀愛的王棣顯得有些拮據。王棣有些靦腆地說,平時玩玩游戲,和女朋友出去逛街,一個月3000元工資基本沒有剩余了。王棣的父母對他目前的薪資水平也不乏憂慮。
“養老行業不是一個暴利的行業。”金融街老齡公寓院長譚莎莎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的工資在同行業中已經算是中等偏上了,這樣的薪資水平也是養老院能夠接受的最高限額。”
譚莎莎本人也畢業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曾經在養老機構從事一線的養老護理員。她回憶說,2009年從大連職業技術學院來北京實習,那時一個工資每月只有500元,簽完正式合同也只是1250元,“不止是月光族,還需要家里進行添補。”
對于人才的流失,楊根來表示理解。“薪酬待遇太低,一個月兩三千元,洗頭洗腳也不止賺這些錢,孩子們很難堅持下去。”
勞動強度大 多患有“職業病”
下午2點半,快到交班的時間,劉昊雙手趴在方桌上,疲憊得幾乎要睡著了。從早晨6點半開始,劉昊協助老年人起床,給老人發放餐具。早餐以后,給老人服用餐后藥,為每一位老人測量血壓。
在房間內,老人的“吃喝拉撒”都是劉昊和同事張彥歐負責,他們能夠休息的時間很少,不時會有老人敲擊床的護欄,尋求護理員的幫助,有時候可能是排便,有時候可能沒有任何事情,但是必須過去查看。
由于兩三位老人大小便基本不能自理,護理員時常要給老人清洗身體,更換衣物。若是有老人多日沒有排便,還需要協助老人進行排便,排不干凈則不得不“摳便”,“沒有輔助的器具,直接用手。”這種情況不會經常發生,但卻是工作的一項常規內容。
八小時的工作時間看似不長, 但因經常抬抱老人,許多護理員因此患上了“職業病”。“以我們這間療養室為例,有四個不能自理的老人是需要兩位護理員配合抱起來。”王棣介紹說,“我們當班的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腰疼,去醫院檢查的話,顯示有輕微的腰椎間盤突出。”王棣的腰間也綁著一副護腰帶。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的8名學生在一家養老機構實習半年,最后僅留下一半,他們普遍反映說:“工作時間太長,工作量大;黑白班次顛倒不規律,休息不好;護理人員較少,工作任務繁重……”
服務對象特殊 社會認可度不高
“晚上一個人想想就哭了。”張彥歐剛來的時候經常覺得非常委屈,“我們護理人員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老人,保證他們的安全,但是老人會反過來說我們。”
類似的委屈,幾乎每一名養老護理員都有過親身經歷。對于養老護理員來說,老人罵幾句、掐一下、撓一下,甚至咬一口都會時常發生。“早晨來的時候,本來心情挺好的,但莫名其妙就罵了你的父母,這些挺難接受的”。作為男生,王棣一開始也覺得特別委屈,只能通過跑步的方式去排解情緒,“去發泄一下,跑完之后就好點了。”
由于不能區分養老護理員與護工的不同工作性質,社會大眾對這個工作也不太認可,將養老護理員簡單理解為伺候人的職業。
“我們說在養老院做護理員時,很多人就會認為是護工。”為了能讓父母和親戚鄰居更多地認識自己的工作,張彥歐經常和家人分享自己工作環境的照片,介紹工作的內容,“我們對工作是有使命感的。我們會一起研究工作流程的合理性,改進護理技術,去想怎么把服務更人性化。當公司請來外籍專家來教授外國養老理念時,我們會討論怎么將理念落地。”
一年多的時間,張彥歐通過競選當上了護理組長,管理職能更加燃起她對工作的使命感。不過,他的同學當中,很多已經離開養老護理員的崗位,至于其中的原因,有些人真正接觸這個工作后,覺得不適合自己,有些人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認可。
對話
養老人才培養
國家應給予優惠政策
對話人: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老年福祉學院院長楊根來
北青報:和一般的護工相比,老年專業培養的學生有什么優勢?
楊根來:這個專業的學生經過三年的系統學習,學習了30多門課程,拿到了中級以上的專業職業資格證書,掌握了包括老年人生活照護、常見疾病照護、老年人健康咨詢、心理照護、常見老年疾病康復保健等技能服務能力。在專業能力和素質方面,是40歲、50歲的照護人員無法相比的。
北青報:既然如此,老年專業為何招不到人?
楊根來:老年專業目前還是兩頭熱,一方面是政府倡導力度很大,一方面是社會關注度很高。但是光有熱情不行,在養老產業發展初期,支持力度還是不夠,對人才的重視不足,工作那么辛苦、又不體面,職業的回報率太低。
北青報:如何改變養老護理專業的招生和就業問題?
楊根來:因為這個專業特殊,在養老人才的培養方面,國家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包括高職學生的免費教育政策,以前免費培養師范生,老師短缺的問題都解決了。其次,大專院校畢業的,真正從事一線養老護理工作,要給予一定的入職補貼,待遇很重要,可以體現出職業的認同感,在目前大多數養老企業都是微利的情況下,政府必須擔負起這個職責。
目前,這個專業的大力發展還是需要教育部門的支持。比如,擴大老年專業的招生規模,解決入門的問題。現在是招不來學生,如果可以的話,能否可以實行免試入學,只要是有人來,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就接收,能招多少招多少。
編輯:趙彥
關鍵詞:養老護理專業 招生人數僅個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