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當遭遇“激流期” 如何堅守學醫初心
醫學人生是有周期的。對25歲~35歲的年輕醫生而言,激流期是一個必經的階段,是摔打期,就得吃苦受累受窮……要成為好醫生,年輕醫生必須學會冷靜渡過激流期,學會感恩,這是一個心性修煉的過程。
很多進行住院醫師培訓的年輕醫生都會為現實的問題而傷神。他們會問,我們這樣受苦受累,沒有房子,收入也不高,究竟是為了什么?或許,答案就在一本由住院醫師職業生活敘事而成的報告文學———《住院醫師夜未眠》的字里行間。
這本書出自住院醫師邁克爾·柯林斯之手。柯林斯原本是一位藍領人士,開過出租車,做過建筑工人,因仰慕醫生職業的高貴與神圣,重回校園完成大學學業。大學畢業后,他幸運地考入芝加哥的洛約拉醫學院(LoyolaUniversityChicago),四年寒窗苦讀,終于獲得醫生職業的入場券。然而,一場住院醫師的入職面試,整得他灰頭土臉。大學期間沒有發表過論文,沒有專門的骨科訓練,對專科縮略語一無所知,他差一點被梅奧醫院的面試專家淘汰出局,好在他靈機應變的回答與謙卑好學的態度得到了梅奧醫院主管的青睞。僥幸過關的他,成為全美排名前三的梅奧醫院的住院醫師,兩年后晉升為總住院(高級住院醫師)。由此可知,美國醫生心中的神圣感首先是由眾多的高門檻(入學、入職、專科資格、晉升等)所堆砌起來的。
柯林斯在梅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頭幾周里,除了辛苦與緊張之外,最大的震撼是醫學的不確定性,即使大專家也未能超越,也會有各種差錯發生。就連他跟隨的被稱為“全能先生”的考文垂教授在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也會發生“對側也有金屬絲纏繞”的差錯,好在后來通過誠實的溝通與良好的照顧得到了患者的原諒。考文垂教授總是拿這件事來教育學生、警示自己。
讓柯林斯困頓的還有住院醫師的低薪。美國醫生的高薪是全世界醫生所羨慕的,但是,住院醫師卻只有每小時2.5美元的收入,這讓已經成家并育有兩個孩子的柯林斯窘迫不已。為了補貼家用,他還必須兼職,掙幾份工資。疲于奔波的柯林斯卻也因此從不同層級醫院的臨床病例中(專科思維與全科思維互補,應急處置與慢病管理能力兼備)相互借鑒,獲得更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在短期內脫穎而出,兩年后升任高級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不過,家庭接二連三的添丁,使得他的財務狀況一直處在入不敷出的地步,在三年住院醫師生涯結束時,他不得不選擇離開薪水不是最優渥的梅奧醫院。就在他返回家鄉芝加哥履新時,一件更“囧”的事發生了:他無力全額支付搬家公司的費用,只能先付1/3,然后只身赴任,請求新醫院提前預支一次周工資,才把所欠的2/3的搬家費結清。這一窘境讓許多讀到此書的中國醫生感到不可思議。其實,這些實景的生活描述恰恰是一個美國青年醫生在跨越職業生涯激流期的真實寫照。
當下中國正處于“病人看病真難,醫生看病真累”的轉型期,如何破解患者的就醫難題?如何保障醫生的職業榮耀?引導患者科學就醫,實行分級診療,強基層,擴平臺,增加醫生人數,都是選項,但都不可能改變醫學作為扶危濟困的社會服務(非常態)特性,也無法徹底改變因醫療資源短缺而造成醫生工作的高壓狀態。為此,醫學界需要有一種堅韌的奮斗精神與大愛的人文情懷作為信念支撐。有了信念的點金石,苦與累就會升華為堅韌與純粹,而不是滑向怨(牢騷)、混(資歷)、熬(年頭)、撈(實惠),醫生才能讓內心歸于寧靜。
無疑,從古希臘醫圣手中的蛇與杖,到現代醫生身上的白大褂、手中的聽診器、柳葉刀,再到機器林立的檢驗大樓,醫學已變得越來越物化,有的醫生輕慢甚至否定職業精神的啟迪與啟航作用,這才使得如何渡過職業生涯激流期成為一個嚴重的身心困境。而現代性的可怕魔咒——“物欲越甚,靈魂越空虛”,使得我們的靈魂更加不安與躁亂,這正是職業生涯“激流期”最難渡過的江心漩渦。
夜深人靜之時,每一位年輕醫生都應該認真地問問自己,當初,我們為何選擇醫學?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做醫生?未來,我們有怎樣的職業前景?作為終日幫助患者直面病痛、穿越苦難的醫者,當我們自己面對挫折、遭受苦痛時,我們還愿意為堅守初心再打拼一程嗎?想明白了,心里也許會好受些。
有時候,激勵我們的,不僅僅是名利等外在的東西。而當意識到激流期所受的這份苦和累是有意義的,我們也許就有堅持的理由。
(作者系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
編輯:趙彥
關鍵詞:住院醫師 破解就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