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二屆十六次常委會議 全國政協十二屆十六次常委會議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高扶貧實效
扶貧開發要做細做實做精
———聽聽委員心中的扶貧故事
“要把扶貧工作做得更實、做得更細。”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第六專題小組的討論會上,多位委員用自己親身經歷,發出這樣的呼吁。
3天前,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剛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調研歸來。在那里,幾個移民村讓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格爾木市長江源村,由于當地政府的積極作為,“村容整潔,村民精氣神也足。當地一家移民搬遷戶,住著花幾十萬元蓋起的小樓房,里面設施非常好。”但當調研組隨機走進旁邊一個村中,卻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反差特別明顯。”調研組的成員們與村中的百姓交談得知,這個村子是從幾百公里外的玉樹搬遷而來的,在行政意義上仍隸屬于玉樹州管轄區,但移民村的地理位置卻在格爾木。“好比一個孤島,由于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當地政府沒有責任為他們解決問題,他們的訴求也無法反映。”
對移民后涌現出來的新問題,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王旭東也深有感觸。
幾年前,他去陜西省藍田縣調研,在一座2600多米的山上,本應按照要求退耕還林的地方卻依舊被一塊塊開墾出來。山腳下就是給這些曾經住在山上的人們建好的搬遷房。但是,后來這些人又搬了回來。問及為何要重返山上,“在山下怕受人欺負。”老鄉坦言。后來經過王旭東更詳細地了解,“當地在安排移民搬遷時,將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們拆分安置,有的一個村安排山上的一戶。”沒有了熟悉的鄰居,也改變了生活的環境,初下山的人們很難融入新村中的生活。
“我們的精準扶貧不是孤立的,制定措施時要與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等緊密地結合起來。要把精準扶貧建立在政府部門、對口援助企業、地方等日常工作的對接上,做細做實。”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趙陽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2014年,他曾到新疆調研。在了解到當地開展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后,至今仍贊不絕口。“這是將工作做細致的典范。”
據悉,從2014年起,新疆在全疆各級機關及建設兵團抽調20萬名干部,開展為期三年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每年抽調7萬余位干部,全部下基層一年。每個工作隊進入一個社區或者鄉村,大概七八人,其中有一名是會維吾爾語的。他們就在村中和當地人同吃同住,走訪交談,從事勞動,了解到許多最基層少數民族的需求。
“不要把這樣的活動單純認為是新疆的活動。”趙陽說,通過深入了解情況,建立常態化的機制,應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有所借鑒。
此外,徐輝在發言中提到,在和當地牧民交談過程中,“問及是否知道扶貧政策,很多牧民聽不懂,也聽不進去。”他呼吁,“如何將扶貧政策語言轉化為當地人聽得懂、記得住、便于理解和操作的語言非常重要,這也需要很多細致的工作。”(記者 王碩)
編輯:秦云
關鍵詞: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 全國政協 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