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假貨比真貨質量好引發的深層思考
日前,在阿里巴巴舉行的投資者會議上,馬云回應假貨問題時表示,假貨構成的挑戰就是它們的高品質,許多假冒商品比真品品質更好,價格更優惠。此言一出輿論嘩然。一些世界奢侈品品牌老板或代言人對這番話感到震驚。國內一些網友也紛紛表示不解,認為馬云是在為假貨狡辯,既然比真貨還好,為何不去注冊自己的商標品牌呢?
理解一個人說話的真實意圖,必須結合當時說話的語境。馬云當時說此番話的語境是表示阿里巴巴堅定不移打擊假貨,保護品牌,保護知識產權的大語境之下,解釋一下目前打擊假貨的難度何在?這個大背景大語境是前提,離開此語境必然會曲解誤解他的講話本意,不幸就發生了。
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在OEM(定點生產或代工生產)普遍存在的前提下,不可否認,一樣的生產程序,一樣的生產要素與材料,就不可避免出現假貨質量好于真貨,至少說不差于真貨的情況。當然,淘寶上假貨特別是質量不好的商品確實存在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完整準確地理解馬云此番講話,一定要明白他告訴大家,仿冒并不是質量問題,而是知識產權問題。阿里巴巴在保護知識產權中可謂不遺余力。打擊假冒偽劣、保護知識產權,阿里巴巴是從切身利益中考慮的。打假符合阿里巴巴的利益,因為在網站上銷售一件假貨就可能導致5名顧客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假貨泛濫、侵權盜版,潛在的聲譽信用風險與法律風險都是非常大的。阿里巴巴對此是清醒的。
抓住一言半語或者說抓住一句“真話”肆意放大揣測或者扭曲都是不可取的。
從深層次上分析,筆者對此有兩點思考。首先,在第一產業分配中存在的嚴重不公中,品牌所得過高、加工企業與工人所得過低的問題日益突出。而品牌一般是歐美日發達國家,而代工一般是新興市場國家。根本問題是發達國家利用品牌“剝削”新興市場國家。而在美國國內情況卻大相徑庭。2008年美國國民收入分配情況是,雇員占到72%,公司利潤占11%,財產收入占9%,利息收入占6%,租金收入占2%。如果把品牌劃歸公司或者資本收入的話,品牌放在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代工,品牌與代工廠和工人的分配嚴重不合理。
品牌的暴利導致消費者畸形消費不能承受之重,進而在夾縫中出現仿造、冒牌產品,也就出現一部分比品牌真貨質量不差的產品。品牌與代工在分配上的不公必須扭轉,這或是消除冒牌貨的措施之一。
品牌畸高價值最終打在了商品成本里。而商品成本里虛擬的品牌成本過高必然擠壓商品在用料上的質量品質。反過來思考,如果將過高的品牌成本降下來后提高商品生產中的用料工藝品質,那么商品質量肯定會比品牌商品更好。
實踐中,已經有企業這樣做了。最典型的就是日本企業無印良品,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志的好產品。極力淡化品牌意識,把打品牌的成本投入到產品質量里。產品注重純樸、簡潔、環保、以人為本等理念,在包裝與產品設計上皆無品牌標志,但質量卻非常之好。這條路或是從市場角度倒逼品牌放下身段的有效途徑。
假貨比真貨質量好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正如馬云所言,中國制造商對當前的全球分工模式日益失去耐心——在這種分工下,他們生產了優質的商品,卻發現大部分盈利流入了品牌所有者的口袋。中國制造商正在尋求制造自己的商品并直接銷售給消費者。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假貨 真貨 馬云 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