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福島核事故5周年:污染物或橫跨太平洋抵達美國
國際合作亟待加強
1986年4月26日,位于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突然發生爆炸,造成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核災難。30年過去了,這場災帶給人們持續的傷痛和反思。
如今,在白俄羅斯、烏克蘭等核事故受災國,仍有約500萬人生活在核污染區內。監測核輻射水平、清理土壤中的污染物、為受輻射人群提供康復治療……事故善后工作成了一場曠日持久、代價高昂的戰役。目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退役”仍涉及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為當年發生爆炸的4號反應堆建造一座新掩體;二是為儲存核電站其他反應堆中的核廢料建造一座倉庫。
切爾諾貝利的核泄漏大約是福島的10倍,這是目前國際公認的事實。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染水至今還沒有完全被控制住,被污染的地下水還在流入海洋,核事故治理面臨長期化局面。“福島后遺癥”引發國際社會的擔憂。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肯·比塞勒說,福島核事故對海洋的影響是空前的。盡管就人為造成的放射性物質總量而言,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更大的來源,但福島核事故對海洋的影響更大,因為泄漏的放射性物質80%都進入了海洋。
雖然不斷有證據顯示,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銫已經到達美國西海岸,但令美國專家感到奇怪的是,美國聯邦機構不支持相關的海洋研究。比塞勒說,美國聯邦機構不支持在日本或美國沿海進行相關研究,“我對此感到失望”。
俄羅斯防輻射科學委員會成員瓦列里·斯捷潘年科說,類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悲劇25年后在日本重演,令人震驚。他認為,從信息披露到應對民眾健康問題的態度等,日本政府的工作都不令人滿意。
專家建議,在應對福島核事故風險方面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風險。應該有國際調查委員會或國際科學家對福島核泄漏事件的影響展開長期研究,還應該建立常規項目以監測海洋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幫助公眾了解污染源的種類,以及對公共健康的影響。
福島核事故今后需要關注的后續工作包括:核事故后的環境恢復與補救行動、生物生存環境影響、對人類的輻射影響、消除污染程度和廢物處理等。
比塞勒強調,福島核事故的影響尤其需要獨立的第三方調查。比塞勒認為,問題的關鍵是要有多個獨立的調查團隊介入事件的評估,這樣人們才能更好地評估污染水平,并了解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有多大。參與調查的不僅要有政府機構和東京電力公司,“還要包括環境放射化學等領域的獨立科研人員”。
專家認為,從福島核事故以及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應當吸取一些教訓。在核事故發生后,首先政府應迅速、全面地向公眾報告事態進展,信息的封鎖和滯后可能導致政府不能及時從高輻射污染的事故現場疏散人群。并且,應及時測量輻射劑量,尤其是人們在飲用受輻射污染過的水以后,有必要檢查放射性碘對甲狀腺和其他器官的影響,核事故區域人口在那個時期服用的放射性劑量對于后續治療來說至關重要。
專家還建議,雖然核電事故發生在一個國家,但受影響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發生事故的國家需要向國際社會及時公開信息。福島核事故后,風把放射性物質吹向了太平洋,美國的太平洋沿岸檢測到了輻射水平增高,而如果5年前的風是相反方向,則放射性污染可能會波及韓國、中國以及俄羅斯。
斯捷潘年科指出,目前尚沒有發生核事故時信息披露的國際標準。雖然制定這種標準較為復雜,但有必要研究和制定相關制度。
還有核電專家表示,核電站不應該建在地質活動高發的地區,在地震帶建設的核電站應該關停。可是,日本一系列核電站都建在海岸沿線,這些地帶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地震和海嘯。
斯捷潘年科說:“確實,可以建一道墻來抵御海嘯,福島核電站當初也曾建了一座6米高的墻,但它最終被13米高的海浪突破。”他指出,雖然日本政府如今正在為恢復核電站工作而制定“后福島”標準,但日本是地質活動高發區,可能根本就不適合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建設核電站。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福島核事故 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