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很黨派 很黨派
選擇遠方——深切懷念徐采棟先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此刻,我想起一個人,想起一位用冶金鍛造人生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叫徐采棟。
翻開《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在徐采棟的名字后面這樣記述:“著名冶金物理化學家,有色冶金專家,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46年考取前教育部第二屆全國公費留學,1949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后回國……。”
不僅如此,徐采棟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貴州省副省長,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名譽副主席,先后被選為第三屆、七屆、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19年的早春,江西省奉新縣一個郎中之家傳出陣陣嬰兒的啼哭,全家都被這種喜慶的氣氛籠罩著……
江西自古產才子,奉新更是人杰地靈之鄉,明代大科學家《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便誕生于此。那是一個風云變幻的年代,就在徐采棟出生后的一個月,北京爆發了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但是在20年代末期的中國,軍閥割據,民不聊生。老百姓衣食無著,沒有多少人求醫問藥,祖父的診所慘淡經營,生活很是清貧。長孫的降生給徐大夫帶來異常欣喜。徐采棟從幼年起就表現出過人的靈性。盡管生活拮據,可祖父仍節衣縮食把徐采棟送去讀書。
出身醫學世家的徐采棟似乎對自然科學有著特殊悟性。高中畢業后,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系。1943年,徐采棟畢業后,被分配到玉門油礦礦冶研究所。1946年,他考取當時教育部公費留學,進入法國格羅布電化電冶高等工業學院學習;1949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祖國解放的喜訊傳到海外,徐采棟沒有像有些留學人員那樣等一等、看一看,1949年學成后的徐采棟毅然回到深愛的祖國。回國后,徐采棟決心要把自己學到的冶煉、特別是鋁冶煉專業知識,用到新中國建設事業上。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貴州,“我是搞冶金的,貴州有全國最大的鋁礦,我決定去貴州。”
上世紀50年代的貴州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窮省,那時還有土匪,有野獸,一條條黃泥路上,一個腳窩就是一尺多深。不過貴州人自有生路,那里擁有天賜的豐富資源。
一些人在用木炭煉鐵。鐵是煉出來了,但沒人注意這是以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土地資源作為代價的;
一些人在煉汞,把礦石放在“地鍋”里炒,再蓋上“天鍋”,升騰的蒸汽冷凝后就是汞。這“土法冶煉”使汞在蒸騰到天鍋的同時,也排出被煉汞的人吸收了,職業病帶著痛楚隨汞的生成而生成;
……
有“韌勁兒”的科學家
叔本華曾經說過:“勇氣就是一種堅韌;正因為它是一種堅韌,才使我們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戰勝的能力。”徐采棟具有這種堅韌的勇氣。自歸國到1956年,這位貴州大學工學院的年輕教授,在技術改造、改善工人勞動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加快資源開發速度方面從未懈怠。
1950年到1952年,徐采棟設計并主持研制的小高爐開始煉鐵,使鐵產量和質量都得到提高,自然環境得到保護。他還煉出了貴州省內的第一塊鋁錠。
1953年,他主持研制成功高爐煉汞技術,改善了工人勞動條件,同時大幅度提高汞的回收率,被國內其他煉汞廠競相采用。
1954年,他主持研究出利用貴州銻礦資源提取銻氧粉和精銻。
1956年,他主持電解法制取高錳酸鉀的試驗,在國內首次獲得成功。后在遵義建廠投產,成為國內生產高錳酸鉀的重要基地。
1957年,他主持豎爐制鈣鎂磷肥試驗成功,從1958年起,各地陸續建廠,這種方法至今仍是該產品生產的主要方法。
1957年,38歲的徐采棟擔任貴州工學院副院長。從此,他開始將前幾年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加以總結,上升為理論并將其系統化。到1966年的9年中,他撰寫了《汞冶金的理論基礎》、《煉汞學》、《鋁氧的土法生產》、《小高爐煉鐵》等7部學術著作,及幾十篇學術論文。其中,《煉汞學》是我國第一部有關煉汞的學術著作。
1982年底,徐采棟出任貴州分管教育、科技、文化的副省長。
編輯:秦云
關鍵詞:九三學社 徐采棟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