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五所交大是一家”
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硝煙中的交通大學
1937年8月1日,交通大學改歸國民政府教育部管轄,并因全面抗戰的爆發,開始了各自的坎坷經歷。“淞滬會戰”爆發后,由于國民政府考慮國際影響,不同意交大滬校內遷的請求,學校遂被迫遷至上海法租界繼續辦學,其在徐家匯的校園被日本侵略者強行占用。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法租界也落入侵略勢力之手,汪偽政權更陰謀接管交大滬校。為應對形勢變化,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42年8月8日決定將兩年前在重慶設立的交大分校改為交大總部,把設在法租界的滬校改為交大分校,對外稱“私立南洋大學”。后來,滬校仍被汪偽政權強行接收。
華北地區淪陷前,交大的唐山、北平兩校被迫向后方遷徙。1938年初,先遷到湖南湘潭復課。11月,因日軍迫近、長沙被焚,學校不得不輾轉遷往廣西桂林。但在抵桂次日,日機即尾隨轟炸,學校的全部圖書、儀器和行李均被炸毀。師生們不得不轉移到柳州暫避。
1939年2月,學校又被迫遷往貴州平越(今福泉)復課,改稱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下設唐山工程學院、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及土木、礦冶、鐵道管理3系。
1944年冬,黔桂戰事緊張,交大貴州分校只好再度遷徙,于次年初遷至重慶璧山的丁家坳復課。學校在璧山立足未穩,國民政府教育部又下令要其在暑期遷往甘肅天水,改稱國立交通大學甘肅分校。抗戰勝利后,學校隨即由重慶分別遷回唐山、北平復校。
即便是在戰火硝煙、顛沛流離的艱難條件下,交大師生仍然不屈不撓、精心育才,以頑強的精神進行文化抗戰,為戰后民族復興積蓄人才。
上海淪陷后,交大滬校遷入法租界租屋辦學,校長黎照寰和眾多教授在非常不利的條件下,仍一絲不茍地辛勤育才,培養出著名數學家吳文俊、美國“華人電腦大王”王安等許多優秀人才。后來,當學校被汪偽政權強行接管,黎校長和裘維裕等一批著名教授都憤而離校,絕不與日偽合作,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1940年8月,經后方的交大校友不懈努力,在重慶新建交大分校,兩年后再變為國立交大本部,并在原有的電機、機械、土木、管理等系之外,增設了航空、造船、輪機、工業管理、財務管理等新系,以及電信工程管理、航海等專修科,號稱“海陸空”俱全,學生數量也增至1700多人,在極其困難的戰時創造了交大新的輝煌。
唐校、北平分校輾轉遷徙,經歷千辛萬苦,在偏僻的小山城平越合并為交大貴州分校,師生們在衣食不繼、圖書儀器大部被毀的艱苦環境里,齊心協力克服各種困難,同樣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僅1943年礦冶系一個班后來就同時出了徐采棟、肖紀美、邱竹賢3位院士,全面抗戰期間該校畢業生中就出了10位院士。該校校友杜鎮遠、龔繼成、李溫平等主持修建滇緬鐵路、滇緬公路、中印油管工程和眾多軍用機場,趙祖康長期主持全國公路建設;黃萬里主持甘肅河西水利總隊,全面調查、規劃河西地區水利資源的開發利用。他們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戰勝利后,交通大學渝校學生2000余人,分四批返滬。唐山學院復校后獨立,更名為國立唐山工學院。北平學院復校后,獨立為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交大 交通大學 歷史淵源 建校 南洋公學 葉恭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