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聚·焦點聚·焦點
中國經濟存高達1萬億美元壞賬?專家:是健康的
債務風險辯證看
在人的皮膚上,最外面一層叫做“角質層”。它由已經死亡的細胞構成,既是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體現,也可以保護皮下組織免受感染。不過,如果僅看到顯微鏡下角質層的死細胞就據此判斷整個生命肌體不健康,則顯然難逃以偏概全之嫌。
分析債務和經濟的關系時亦同此理。“發展中國家在快速發展時期往往依靠大量投資來驅動,因此形成較大的債務存量是正常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看待中國債務不能簡單地套用西方標準,用GDP和稅收作比來衡量債務風險。事實上,舉債后形成的龐大資產項不容忽視,因為這些資產不僅可以帶來現金流,而且會有資本增值收益。這也是中國的獨特之處。”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在穆迪董事總經理阿特西·謝斯看來,雖然中國高水平的債務構成一定風險,但不會引發全球經濟危機。阿特西·謝斯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依然十分強勁,且債務大部分是基于國內儲蓄的內債,因此中國當局有能力控制債務問題并穩定經濟巨輪。
經濟升級腳步緊
那么,“中國壞賬”究竟有多大風險呢?麥格理證券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日前表示,盡管近年來中國債務上升很快,企業債務存在較大隱患,但短期內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較低。
“不可否認,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的轉型陣痛期,部分行業、企業的債務問題確實比較突出。但按照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短時間內也難以將債務水平大幅降低。只要我們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內就行。”叢屹強調,目前很多人在觀察中國經濟時往往陷入“傳統思維”“總量思維”或“兩分法”之中,只看到中國經濟轉型之中的陣痛,而忽視了整體向好的大趨勢以及新業態、新經濟快速發展的其他事實。
以最新公布的一季度工業數據為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態勢的跡象十分明顯。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9.2%,快于整體工業增速3.4個百分點;電子行業增加值增長8.6%;輕工、紡織行業實現利潤分別增長13.3%和6.4%;有色金屬行業、石化行業在下游行業的拉動下,增加值同比增長9.4%和7.9%;互聯網等新經濟加速發展,電信業務總量增長45%,移動數據總消費同比增長1.3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局局長李昌鏞指出,中國經濟不可能永遠保持10%的增速,因為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和財富水平不斷提升,經濟增速自然應當放慢,即出現“收斂效應”。他說,中國經濟增速到2020年時可能在6%左右,但這與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是相當高的增速,在全球范圍內也仍將是處于領先地位。可以預期,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慢,但卻是經濟調整到更可持續狀態的一個自然結果。
“坐井觀天”難賺錢
退一萬步講,即使簡單套用西方國家標準來衡量,“中國壞賬”的問題實際上也并不突出。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中國債務規模與GDP之比為249%,而政府債務與GDP之比為44%,總體仍屬可控狀態。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肖煉表示,從2000年到2015年,全球經濟都是在債務的基礎上發展的,債務基本是GDP的3倍以上,部分發達國家甚至是3.8倍,相比之下中國的外債在世界范圍內仍然是最低的。同時,中國GDP的增速還在全球排第二位,購買力則是世界第一。可以說,中國解決問題的手段也比其他國家多。
觀察人士指出,轉型升級中的中國經濟確實有一些“痛點”,但“亮點”也不少,而且日益增多。如果只見“舊”而不看“新”,只觀“表”而無視“里”,并據此為中國經濟“下定義”“貼標簽”,那么這不是對中國國情和發展歷程缺乏基本了解,就是借“坐井觀天”式的唱空中國來從相關市場中牟利。不過,以當今中國經濟的體量、趨勢和開放程度,片面的觀點恐難成為任何市場的主流,更遑論借機謀求意外之財了。
“我們不能總把視線聚焦在金融市場,而是要更多關注實體經濟。經濟體的轉型肯定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相對波折的過程。比如淘汰落后產能,就要考慮到職工的安置問題;再如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領域,也要結合項目實際循序漸進。其實,中國經濟在信息化、智能化、‘互聯網+’等方面的產業升級非常快,這些都將為化解債務風險提供契機。”叢屹說。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中國經濟 壞賬 債務 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