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催婚之后,又催生
吳文仍然學著如何把自己嫁出去,但卻不只是為了擺脫“剩女”的標簽。
一次次相親失敗后,她在kindle上下載了《戀愛寶典》《約會圣經》《迎男而上》等書籍。她像書里講得那樣,第一次見面盡量少說話,制造神秘感;嘗試適時給對方贊美和肯定;她加入大企業(yè)之間的聯(lián)誼紅娘會,遇到喜歡的人主動出擊。
她遇見過各式各樣的人,有人跟她抱怨,為什么自己總被發(fā)好人卡,找個女朋友比登天還難;有人見了幾次就想牽手,認識一個月就急著確定關系,還指責她“明明是來相親的,怎么那么事兒啊”。
這個一路優(yōu)秀慣了的女孩突然在婚姻面前變成“差等生”,就像那幅漫畫描述的那樣,這一群體并非少數(shù)。
李銀河將原因歸結為學校和家庭缺乏愛的教育。“應該讓他們看一些小說,才會對愛產生向往。現(xiàn)在目標就是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這就是全部的人生意義。但愛的教育往往是缺失的。好多20多歲的人沒有談戀愛,可能連對愛的向往都沒有,那你怎么能碰上愛情呢?”
吳文學著如何“碰上愛情”,并且在一場又一場的“面試”后變得坦然,“找對象就像考試一樣,是不是先交卷就能得到高分呢?這是一輩子的事,分數(shù)是自己給的,沒有百分百正確的答案。”學會愛的能力在她看來更重要。
米果最終還是先“交了卷”,她在28歲那一年結婚了,與戀愛多年的地下男友。
母親最初是反對的,兩家的差距太大,“一個在最北邊,一個在最南邊”。老公的老家在東北的小城鎮(zhèn),而米果生在廈門,又舉家移民澳洲。結婚兩年后,兩家家長才第一次見面。直到現(xiàn)在,他們婚后沒有一個春節(jié)在一起度過。
“災難。”回憶起兩家父母第一次見面的情景,米果脫口而出這兩個字。
“我媽一開始想找門當戶對的,后來眼看我要30歲了,就快生不出來了,與其生不出來,不如那啥了。”米果的媽媽找到地下男朋友攤牌,說,“你倆結婚吧。”
“好像上天給了一個大禮物。”盡管米果向來認為婚姻沉重,但如果是和當時的戀人一起“跳進火坑”,她愿意去嘗試。
催婚終于告一段落,但接踵而來的是“催生”。
米果目前并不想要孩子,理由是如果新生命是女孩,那她可能不會被這個社會溫柔對待。她像機關槍一樣,“嗒嗒嗒”問了一堆為什么,她很怕有一天孩子也會用同樣的語氣責問她:“為什么我沒有大長腿,為什么我的腿不夠細,為什么我穿不進那件小號的裙子,我的屁股是不是太大了,我的胸是不是不夠大?”
“這不是孩子的錯。”米果說,如果我們這代人不去推翻一些事情,這個社會就沒有進步和改變。
但這些想法依然不被理解。米果記得春節(jié)回父母家時,正穿著睡衣在自家花園散步。鄰居推門而入,見到她的第一句話是“哎呀回來啦。”緊接著第二句是“唉,你肚子呢?怎么是平的?”
后面是一大串的“趕快生個孩子,跟我們家的寶寶作伴”之類的話,米果非常生氣,“連一個鄰居都能指責我!”她開玩笑說,現(xiàn)在很難去真誠地祝福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甚至在醫(yī)院看到小孩子都會覺得是壓力,“我現(xiàn)在都扭曲了,但真的是被社會逼的”。
矛盾爆發(fā)的那天是晚上11點,米果和母親又一次因為生孩子的事情大吵一架,米果沖到廚房,顫抖著拿起菜刀,“我特別恨子宮這個器官,給女人帶來這么大的枷鎖。”她舉刀捅向了自己的肚子。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