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還需多方論證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在6月份召開,有關一行三會改革的話題不斷,能否在此次會議上成行,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從目前國際金融監管現狀來看,主要有兩種可供參考的監管思路:一種是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的同時,對宏觀審慎監管負起總的責任來,即打造所謂的“超級央行”,比如當前的英國金融管理局就是這種模式;另一種則是成立一個金融國資委,把保險、信托、銀行、券商都歸在一起,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管理。
而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金融業態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方式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業界期待,央行能夠在金融監管體系與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今年4月14日至15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會議上強調,G20應繼續推進全球金融部門改革進程,致力于推動全面、一致和及時地落實已經達成共識的改革措施,并不斷完善監管框架以應對出現的新風險和脆弱性,總結各方在實施宏觀審慎框架和工具中的經驗教訓,關注市場化融資領域的潛在風險并探討監管措施,并推動加強對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監管。不過,在今年兩會期間,在被記者問及“究竟什么是理想中的金融監管體制”時,周小川表示,金融監管體制還談不上已經有很明確的理想目標,還在聽取各個方面提出的意見。
金融監管體系改革思路應始終符合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1997年,中央召開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結合當時的經濟環境和實體需求,以及金融機構的業務特點,會上確定了一個分業管理的原則。
在此之前,中國只有一個央行,從那個時候開始陸續有了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三會原來都是副部級,后來陸陸續續升格成了正部級,也就形成了現在“一行三會”的格局。
多年過去,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金融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業界人士認為,現在這種分業管理的模式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會碰到三個問題:其一,作為貨幣政策最主要的制定者跟執行者,央行貨幣政策對于宏觀的審慎監管或力不從心;其二,三會分管之下,對于一些信息與數據掌控不全,容易形成監管盲區;其三,現在市場的主體已實現混業經營,但監管又是分業經營,這或者就需要對監管格局作出調整。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大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表示,中國目前的監管體系需要重構,這一點已經達成共識,但如何重構,目前是各抒己見。各種方案中不乏真知灼見,也夾雜著一些部門利益。最終必然是多方博弈的結果。
事實上,黃澤民從5年前就開始多次提出“三會合一、建立中國金融監督委員會”的提案,“我國分業監管的體制是在金融分業經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界限明確,分別歸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證券公司,不同業態的金融機構之間很少發生業務交叉,產品、市場也是界線分明,因此,實行分業監管是必然的。但是,近些年來,金融商品、金融業務、金融市場等出現了交叉,不同業態的金融機構之間做同類業務的情況越來越多,由此,監管真空、監管過渡、監管不力的情況就出現了,分業監管體系已經無法滿足事實上的混業經營。我的觀點是,混業經營需要實行統一監管?!秉S澤民這樣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此前也曾表示,官方仍在聽取意見,哪種方案可能性最大目前還不知道,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經驗都可以借鑒。這其中一要考慮新體制應對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是否堅強有力,能否協調做出決定;二要考慮成本問題、激勵機制和信心,權責要一致。銀證保體制如何能和世界融合,競爭力和安全性等都需要討論。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金融監管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