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我國肥胖女性數量居世界首位
近日,國際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了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報告,科學家在歷時40年對1920萬受調查成年人的體質指數(BMI)進行趨勢調研后發現,目前世界上胖子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瘦子,而中國的肥胖人口已超過美國列首位。
這份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科學家牽頭的研究顯示,1975年到2014年間,男性肥胖率增加了2倍,女性肥胖率也增加了1倍有余。此前一些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肥胖人口一直居全球第二,美國是第一。此次調查指出,中國擁有4320萬肥胖男性和4640萬肥胖女性,分別占全球的16.3%和12.4%;美國則以4170萬肥胖男性和4610萬肥胖女性位列第二。而在嚴重肥胖的人口中,中國從1975年男性和女性分列第60和第41位升至第二,僅次于美國。
① 中國三成人超重,一成人肥胖,10年超重人數增4倍
“有人預言,肥胖將成為壓倒美國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實上,中國人更胖不起。”國家衛生計生委2015年6月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不論成人還是青少年,中國的超重肥胖增長幅度都高于發達國家。在二三十年前,中國幾乎沒有人體重超重,但在2005年和2011年之間,體重超重人數增加了4倍。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高達30.1%,超重人口達3.25億人;肥胖率為11.9%,肥胖人口超過1億,肥胖癥患者占總人口的5%。中國的體重超重者有20%生活在大城市里,在高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出身的男孩中,體重超重現象尤為常見。
② 我國居民脂肪攝入過多,肥胖多是吃出來的
《報告》顯示,我國居民脂肪攝入過多,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脂肪攝入量為80克,比10年前增加3.8克,供能比為33.15%,超過國際上推薦的上限30%。
記者估算發現,按1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算,約等于國人每天多攝入68.42千卡熱量,約7.6克脂肪。記者查閱《中國食物成分表》顯示,100克烤羊肉串、鴨肝、豬肥肉的脂肪含量分別是10.3克、7.5克、88.6克。換算下來,就相當于國人每天多吃了約1兩半烤羊肉串,或2兩鴨肝、8.6克肥豬肉。
“很多慢性病其實都是吃出來的。”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提醒,國人營養知識太缺乏,意識不夠,有的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愿意改變大吃大喝的習慣。很多人認為,多吃幾口或少吃幾口有什么關系,但就“這幾口”,長年累月就可能引發身體的大問題。如果不通過鍛煉消耗掉,它們就會在體內沉積,導致內臟脂肪增加,給血管“添堵”,影響胰島素分泌,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風險。吃的時候我們享受口腹之欲,但要鍛煉掉這些熱量很不容易。
③ 我國北方胖子比南方多,大城市肥胖人群數居高不下
北方肥胖率超35%,南方27%。《報告》顯示,北方地區減肥人群肥胖率(身體質量指數BMI≥28.0,成人的BMI數值28~32就是肥胖)平均超過35%,而南方地區減肥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27%。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王京鐘表示,造成中國肥胖地圖上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這與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等多種客觀因素相關。緯度越高的地區,天氣越冷,人們運動更少,代謝慢,這是肥胖的主要成因。在東北高寒地區,居民更是形成了多吃少動的習慣,也就造成東北地區肥胖率居高不下。遼寧省發布的數據顯示,遼寧居民的超重、肥胖問題明顯,肥胖率比全國高出了7個百分點。
南方地區肥胖率普遍偏低,其中十分關鍵的原因就是天氣熱導致當地人代謝快。據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研究所發布的數據,2012年貴州省成人超重率為24.6%,肥胖率為7.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0.1%和11.9%。
除了天氣因素,肥胖還與人的飲食結構息息相關。廣東胖子少,與廣東人飲食偏清淡不無關系;而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谷物偏少,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越來越多,并且北方人還愛“喝一杯”,日積月累,等于增加了肥胖的因素。
京、滬等大城市肥胖者比例超40%。《報告》還表明,大城市肥胖人群數量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減肥人群中肥胖者比例均超過40%,其他城市平均為27%。北京市數據顯示,2014年18歲至79歲常住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別為35.6%和21.9%,中小學生肥胖檢出率在2013-2014年達到15.6%。
除了與當地的生活水平、飲食習慣有關外,大城市較快的生活節奏與高強度的工作,也是造成肥胖的間接原因。“中國迅速的城市化正在給肥胖提供最有支撐力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生活久坐時間長、更多依賴汽車交通,也能更方便接觸到更多美食。”王京鐘表示。
④ 腰腹部脂肪多最糟糕 警惕“隱形肥胖”要看腰圍和體脂率
一項報告顯示,中國人的腰圍增長速度竟成世界之最,增幅超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醫師李光偉教授表示,中國人肥胖的標準和其他國家不同,主要有幾大特點:體型小,指數小,肚皮大,危害大。
“有些人現在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營養科主任鄭錦鋒表示,中國人的肥胖主要是蘋果形肥胖,脂肪堆積在腰部,內臟周圍脂肪多,更易患各種慢性病;西方人的肥胖為梨形肥胖,脂肪堆積在大腿和臀部,患慢性病概率低。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朱惠娟介紹,白色脂肪組織分布于人體的多個部位,可分為內臟型肥胖和皮下脂肪型肥胖兩種。其中,皮下脂肪指的是最接近皮膚的那層脂肪,能起到保溫和蓄積能量的作用。一般來說,女性的皮下脂肪比男性多。內臟脂肪主要存在于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相比之下,男性的內臟脂肪更容易存積。
一般人外表上可能表現為“大腹便便”,但也可能看不出任何差異,很容易被忽視,所以被稱為是最危險的脂肪。也就是說,要準確判斷是否屬于“胖人”,僅靠測量體重是不夠的,體脂率才是衡量指標。朱惠娟表示,體脂率可用體脂儀測量,看脂肪肌肉比例,一般情況下,正常成年人男性在15%~20%屬正常,25%以上超重;女性20%~25%為正常,30%以上為超重。
研究發現,19歲以上女性,每3個就有1個屬于“隱形肥胖”,這部分人普遍體重指數值低,但體脂率超標。目前全世界都使用BMI來衡量一個人胖或不胖,但這個指標并不適用于中國人。在相同的BMI下,黃種人體內的脂肪含量要比歐美人高,即使看起來沒那么胖,也很可能超標了。在中國,只要BMI超過了28,就意味著你已經進入了肥胖者的隊伍。” 李光偉表示。
據世界心臟聯合會的統計,在醫療事業相對發達的美國,46%的人內臟脂肪過剩,而超過這個比例的人并不知道其危害性。檢測內臟脂肪是否過多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測腰圍。鄭錦鋒指出,中國人判斷肥胖還要看看腰圍,成年男性腰圍別超85厘米,女性別超80厘米。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女性腰圍超過85厘米,就屬于肥胖。
編輯:趙彥
關鍵詞:我國肥胖女性數量 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