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媒體三問山東疫苗案:誰在給疫苗販子打掩護?
【特別報道】疫苗流通,哪些環節有隱患?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13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燕 | 北京報道
無論疫苗帶來的是“恐懼”抑或是“殤”,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沒有疫苗的誕生,無法防治的疾病恐怕會成為全人類之“殤”。
第一支針對天花疾病的疫苗出現在1798年,在此之前,全球大約有3億人死于天花。在麻疹疫苗發明前,全球每年有260萬人因患麻疹喪命。在中國,借助疫苗的幫助,孕產婦和新生兒破傷風已基本消除,幼兒的慢性乙肝感染率從7%以上降至2%以下。
盡管疫苗在預防疾病方面“勞苦功高”,但是伴隨其誕生的還有不少爭論。近期,中國的疫苗安全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
從生產到被安全地接種,一支安全有效的疫苗要經歷哪些環節?疫苗流通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而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冷鏈運輸斷鏈?
問題出在流通環節
“二類疫苗”,這是一個相對生僻的用詞。此前,很多人都不清楚,原來疫苗還有類別之分。
按照國務院頒布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下稱《條例》),疫苗被分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疫苗等。二類疫苗則指由公民自費并且自愿受種的其他疫苗,如水痘疫苗、狂犬疫苗等,還包括可替代一類疫苗的選擇,如進口乙肝疫苗等。
按照國家規定,一類疫苗,由各省級疾病控制中心每年根據國家免疫規劃、疾病防控需要和適齡兒童數量等標準,制定使用計劃,統一公開招標采購,再通過疾控中心的冷鏈系統配送至全省的各接種單位,免費為兒童提供接種服務。
也就是說,一類疫苗從采購到運輸是一條“封閉”的鏈條,由政府采購并且買單。而且《條例》中明確規定:“疫苗生產企業或者疫苗批發企業不得向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供應第一類疫苗。”
二類疫苗與一類疫苗相比,除去公民自費、自愿受種這兩點差別以外,根據《條例》規定,具有相關資質的疫苗經營企業可以向疾控機構或接種單位直接提供疫苗,并且結合當地實際工作情況,實行不同的采購供應管理模式。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通過采訪得知,雖然容許具有相關資質的企業介入,但多數情況下,第二類疫苗由各地市一級疾控中心統計接種單位提出所需二類疫苗的品種、規格和數量,由省疾控中心匯總后進行公開招標、協議供貨采購,再經疾控中心冷鏈系統規范運輸至接種單位,各接種單位按規定要求冷藏儲存待用。
也就是說,無論是一類疫苗還是二類疫苗,配送過程中必須保證冷鏈運輸,并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全程開展溫度監測。
疫苗對溫度極其敏感,在生產和接種之間需要使用冷鏈儲存,一旦儲存溫度超出適宜范圍(不同疫苗要求的低溫環境不同,一般為2℃~8℃),就有可能失效。我國《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中明確規定了疫苗冷鏈儲存、運輸和冷鏈監測的要求。
而根據媒體的報道,山東濟南非法經營疫苗案涉案人員并沒有經營疫苗的資質,而在其經營環節中,無論是倉儲保存、運輸環節甚至其疫苗的流向都存在違規操作的情況。也就是說,這起案件的問題主要出在了流通環節上。
2016年3月19日,云南省疾控中心疫苗運輸車。疫苗對溫度極其敏感, 在生產和接種之間需要使用冷鏈儲存。CFP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山東疫苗案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