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昔日北京城的軌道交通:天壇火車站只用了兩年
補白
老北京的其他交通工具
除了軌道交通,在當年的北京城,還有諸多極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舟楫
指在水上行走的大小商船、游船、官船、客船等。北京自古是交通要沖,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出朝陽門走陸路或乘船沿通惠河往東40里到通縣張家灣碼頭,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可順河南下。另外,北京城內外有大小河道,人們可乘船游覽、通行。
冰床
冰床就是北方小孩兒冬天所玩冰車的放大版。可坐3至4個人,用棉被蓋腳,一個人前邊拉,一個人后邊推。過去,什剎海、護城河在冬天都有經營此行當的。
騾車
騾車是從清乾隆年間興起而后盛行,在此之前就是馬車、驢車和轎子。官員大臣、有錢有勢的人講排場坐驢車;馬車是太監乘坐的,老百姓是很少坐;騾子拉車有勁兒,多用于老百姓乘坐。
騾車一般使用榆木、柳木、樺木制造,高級的騾車要用紅木。普通的騾車車底下鋪木板,上面兒放氈和棉墊;高級的騾車鋪厚墊子,罩絨套。高級的騾車還有車篷,糊上布或綿紙,用桐油里外浸透,防雨、雪滲漏。由于騾車的車轱轆是木制的又外鑲鐵箍,民國以后柏油路多了,就不讓騾車上馬路了。
轎子
說起轎子誰都知道:二人抬的那叫倆人小轎,四人抬的稱四人小轎,八人以上抬的叫大轎。這轎子也是老北京的交通工具。過去坐轎等級是十分嚴格的,文武大官兒不能超過四人抬轎,王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官員不論老少都不準乘轎。
洋車
洋車其實就是人力車,老北京人又叫它東洋車。這種車是清光緒年間從日本傳來的,最初是硬膠皮的車輪,又叫膠輪東洋車。當年,慈禧太后都坐過硬膠輪的洋車,車體漆成明黃色,配有黃龍軟緞做的靠墊、坐墊。
1900年以后有了充氣輪胎的洋車,就是老舍先生筆下駱駝祥子拉的那種車。這車充氣拉著輕快,坐著也舒服。當時最早的日本洋車都是刷黑漆,輪子高,車把短。后來北京人進行了改造,將車把加長,車輪放低, 車廂加高。1915年袁世凱在中南海的大總統府就成立了穿軍服戴軍帽沒有帽徽領章的洋車隊。
在清末,一輛洋車要40多兩銀子,到了上世紀30年代,充氣車輪的洋車要100多大洋,它是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
排子車
“排子車”,也叫“板車”,是兩個輪子的“人力貨車”。在沒有汽車的時代,北京城內的運輸和搬家全靠排子車。后來就算有了汽車,排子車還存在了一段時間。
排子車是木制的大車,與北京常見的畜力大車的構造和樣式大體相同,只是車轅適合人的雙臂。排子車的拉法是一人駕轅,另有一至兩人拉套。
三輪車于上世紀30年代開始在北京流行,由于三輪車靠車夫蹬踏而行,比人力車省力,而且可以拉兩個人,受到北京市民的喜愛,逐漸取代了人力車,成為街上的一道風景。當時有這樣一個順口溜:“三輪車,真時興,不用腿跑用腳蹬。去前門,逛故宮,東便門外蟠桃宮。坐三輪,心寬松,不用擔心打天平”。1940年左右,北京城租賃三輪車的車行就達到了200余家,三輪車總數達到了1萬輛左右。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北京城 軌道交通 天壇火車站 盧溝橋 有軌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