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過去一塊銀元究竟能買到什么東西 魯迅是真土豪呀
20世紀前半期,我國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呢?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來計算。但一方面,物價隨年月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物價又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
1872年: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每塊銀元大概可以買到88斤大米。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每塊銀元大概可以買44斤大米。
1911-1919年:米價恒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后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于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1935年到1948年11月期間,在國統區一塊銀圓在市場上什么商品也買不到,因為當時銀圓已經禁止在市面上流通。
不過土匪、軍閥們在黑市交易中倒是經常使用銀圓是有的,但當時銀圓不是用來買米、買牲口,而是用來買賣軍火和煙土。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后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銀圓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同時禁止銀圓在市面上流通,并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
等到了1948年,惡性膨脹的法幣實在是維持不下去了,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不得不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開始發行“金圓券”,并嚴令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銀圓)、外幣,凡私人持有者限于1948年9月30日之前兌換成金圓券。蔣介石還派出他的兒子蔣經國等經濟督導大員到各地監督執行。一時間,小民惶惶,“老虎”或者入獄或者槍斃,殺氣騰騰。在蔣介石的強權威脅之下,不少小資民眾不得不服從命令把多年積蓄以備戰亂和艱難歲月的最后一點看家壓箱底兒的黃金銀圓外幣拿出來兌換成金圓券,而大一些的資本家和其他有錢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部分財產兌換成金圓券并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強迫凍結了物價的貨物被搶購一空。
很快地,蔣介石政權控制的國統區就發生了搶購物資的風潮。上海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被搶購一空,人心惶惶。等到了1948年11月11日,蔣介石政權不得不修訂金圓券發行法,準許老百姓擁有黃金白銀外幣并取消了金圓券的發行限額,這下子天下大亂,金圓券的價值一瀉千里。為了拿廢紙般的金圓券換回一點自己多年積攢的血汗錢,上海等地的老百姓徹夜在銀行門口排隊和擠死人踩死人的慘劇就發生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袁大頭、孫小頭,叮叮珰珰換銀圓。”的銀圓黃牛在上海等地極為活躍。普通老百姓一拿到工資或做生意一有收入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找他們把手里的金圓券換成銀圓。這是因為當時的通貨膨脹速度實在是太驚人,大家都不想手里留每天都在急劇貶值的金圓券吃虧。
編輯:陳佳
關鍵詞:過去一塊銀元 究竟能買到什么東西 魯迅是真土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