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烏魯木齊市老人40年走遍全國收藏了1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這本書鼓勵他一路前行
3月9日,記者在烏市建國路的藏書閣見到了黑則明,一間12平方米的房間內擺放著7個高2.2米的書柜,其中兩個書柜里擺放著不同版本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黑則明說,這書有數十種版本,1100余個印本,重達1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黑則明的啟蒙書。黑則明出生于新疆于田縣的小鄉村,讀小學二年級時語文老師講到了這本書,那時,書中人物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當時在他的家鄉,他的父母和突擊隊員扛著坎土曼在荒漠深處開荒,父親獲得的一張獎狀上寫著“他發揮了保爾一樣的沖天勞動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那時覺得他就是我的英雄,要做像他一樣的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黑則明說。
1960年,黑則明6歲,父親帶著他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電影,保爾那不怕困難、積極進取的精神深深印在黑則明的腦海里。
10歲時,他用勞動掙來的錢買了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也是他收藏的第一本書。
“那時,晚上沒有電,點著煤油燈讀書。每天晚上看書是最幸福的事,看到寫得好的句子還要抄下來,反復朗誦,仿佛自己成了保爾。”黑則明說。他把保爾的一張照片貼在自己床頭,幻想自己有一天成為他那樣的英雄。
這種精神鼓勵他堅持讀書和寫作,初中沒讀完,黑則明就下鄉插隊了,每月4元錢津貼,他大部分用來購買書籍。
不管白天多苦多累,黑則明每天晚上堅持閱讀寫作,有時累了,就大聲背誦保爾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
這本書伴著黑則明一路前行,13歲遭逢“文革”被迫輟學,15歲插隊到一個村子當農民,17歲進入一家小印刷廠當印刷工人,之后當過會計、廠長、國家公務員。
拜訪翻譯家后人差點進警局
無論走到哪里,只要碰到書,他都盡可能買回來。為省錢,在印刷廠工作后,他經常去廢舊書報回收站找書,有時為了能在廢紙堆里淘書,他就給老板打工。
在他家中,有本泛黃的1952年出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拿到這本書,我差點被抓到警局去”。
1998年夏天,為了找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早期版本,黑則明趁去上海出差的機會打聽到翻譯家梅益后人的住處,在他家門口守了3天,終于見到了梅益的后人。
“當時鄰居還以為我是可疑人物,報了警。當我說明來意,并朗誦了保爾的名言后,老人激動得流下了眼淚,還贈送了父輩們珍藏的1952年出版的書。”黑則明說,這件事讓他堅信,信仰的力量可感天動地。
梅益的譯本一枝獨秀
版本,最初指一種書籍經過多次傳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種不同本子。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36年去世,他去世之前,每次出版都要重新修訂一次,便有了40多個不同版本。1935年,作者最后定稿,由青年近衛軍出版社發行,他建議以后都根據此版本來印刷。
黑則明收集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文譯本印本有1100多個,只是中國關于此書印刷的滄海一粟,足可反映此書的影響之廣。
解放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中文譯本,最早是從日本譯本轉譯的,譯者是段洛夫和陳非璜,由上海潮鋒出版社出版。在中國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是梅益先生的譯本,是根據紐約國際出版社1937年阿歷斯布朗的英文譯本轉譯的,1942年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新中國成立后,梅益的譯本一枝獨秀,先后發行了5版,第一版從1952年至1966年,共印了25次,發行140多萬冊,第二版到第四版從1979年至1995年印了32次,發行130多萬冊。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版本研究專家龔明德在電話里告訴記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文譯本應叫做譯文版本,以梅益翻譯的版本為例,若第二次印刷時,對文章內容進行修改,就算是兩個譯文版本。若原文重新印刷,則不能算另外一個版本。還有一個情況,就是不同譯者,也算不同譯文版本。
據龔明德介紹,在專業的版本研究中,手稿本和作者歷次修改的版本最有研究價值,通過不同版本的比較研究,可分析其版本變遷背后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原因。
編輯:陳佳
關鍵詞:烏魯木齊市老人 收藏了1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