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北京開始地名普查 歷史地名將得到保護
北京城里有不少重復的地名,比如兩個“三里河”、兩個“八里莊”、兩個“大柵欄”等;北京城里還有些地名很“土”,比如公主墳、大北窯等“村”、“屯”、“洼”的地名,對于頭一次來北京的外地游客來說,這些地名既讓人覺得“土掉渣兒”,也常讓人犯暈。近日,歷時3年的北京地名普查開始了,記者從市規劃委獲悉,未來北京命名新地名時,不會求大、求新、求怪,也會盡量避免重名。
《北京老街》 陳永祥畫
圖片: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資料圖
歷史地名將得到保護
頤和園東門外的六郎莊、原為明清時期馬匹交易之地的馬甸等,這些頗有文化傳統的北京地名,是歷史在這座老城銘刻的印記,但隨著北京的城市發展逐漸被新的地名所取代。
1979年至1986年,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近3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地名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掌握最新的地名信息,北京市也于近日啟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工作。具體由北京測繪院等單位實施,時間是2016年初至2018年6月,普查范圍是北京市行政轄區,內容分為自然地理實體和人文地理實體2個門類,包括行政區域,非行政區域,群眾自治組織,居民點,交通運輸設施,陸地水系,陸地地形等11大類地名。
讓一個個的老地名不再變成歷史,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地名普查成果轉化,有利于摸清北京地名文化遺產情況,制定地名文化發掘、保護策略。保護和弘揚北京地名文化,是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內容。
避免重名方便市民出行
“北京的地名真的很亂,我常常在公交站看著站名犯暈。”市民王小姐說。的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目前本市的地名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導致地名變更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城市建設、文化滲透、人口遷徙、市場主體的個體行為等,這種現象很常見。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劉鐵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變化應該是第二次普查關注的重點,原來沒有,現在新出現的地名應該是關注的對象。比如說,以前這個地方是田野,但現在城市化了,變成了小區、科技園區等。
根據規劃,這次普查,將對有地無名的重要地理實體進行命名,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準化處理,對重要地理實體設置地名標志。
劉鐵梁建議,歷史需要記錄,但是也要盡量多些服務于當前。歷史上地名的出現都是和人文景觀相關的,但現在為了方便人們出行,可以考慮把單位名稱、公交站名作為地名。站點地名已被大家約定俗成,比如“北京師范大學站”,但地址是新街口外大街19號,如果打車,司機就不太熟悉了。
此外,歷史上的重名雖然已經不能取消,劉鐵梁也建議可以通過普查建立數據庫避免新的重名。
建立數據庫打造智慧城市
在一張牛街街道辦事處的普查預填信息表中,記者看到,除了地理位置、名稱、坐標外,還有歷史沿革——“唐屬幽州潘鎮城子城之中,遼為南京東南部,金為中都內城以東,元屬元大都南城,明屬北京外城,清屬外右四區。1952年,屬宣武區……1960年4月,成立牛街人民公社。1962年2月,恢復牛街街道。2010年7月,屬西城區。”
這不僅僅是查地名,更像是查家底兒、查“血緣”。未來,這些整理好的普查成果將通過各種途徑向普通市民開放,供更多城市地理歷史愛好者查詢使用。
但劉鐵梁也強調,不要給地名普查增加太多的負擔,只是收集記錄地名,而具體的歷史是由地方志來完成,通過對地名的記錄可以看出地名在歷史上是怎么變化的。比如“府學胡同”在胡同口注明:“此胡同里有文天祥祠”即可。
預計到2020年,北京市將基本建成數據準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結構完善的地名普查成果轉化管理服務體系。地名普查成果,將用于編纂出版地名圖、錄、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各級國家地名和區劃數據庫,開展地名資訊化服務,開發研制地名資訊化服務產品。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北京 地名普查 歷史地名 保護 大柵欄 三里河 八里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