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煙盒不印警示圖,究竟“怕”什么
針對一些國家立法規(guī)定在煙盒上印制爛肺、爛口、骷髏等“重口味”警示圖標,國家煙草專賣局有關人士表示,在煙盒上印警示圖標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且目前沒有增加圖標的打算。
以“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為由反對在煙盒上印制“重口味”警示圖標,并不是煙草管理部門的一個新鮮說辭。如早在2008年《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上,中方代表團就曾有代表表示:“這涉及文化和民族感情”。這被視為“寧要漂亮的煙盒,不要公民的健康”,一度引起較大爭議。
可盡管并不新鮮,這種拿“文化”說事的反控煙說辭,仍明顯缺乏說服力。不僅顯得十分牽強附會,更令人匪夷所思—— 煙盒上的警示圖標,能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扯上什么關系?將“重口味”警示圖標印上煙盒究竟哪里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了?
眾所周知,煙草產(chǎn)品本非我國原產(chǎn),根本就不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原有之物,而是遲至明清時期才傳入我國的舶來品。那么通過警示圖標來嚴控這種有百害而無一益的舶來品,如何可能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更重要的是,對煙草產(chǎn)品及吸煙嗜好,我們實際上也并不存在什么支持它的文化傳統(tǒng),反倒是不乏反對它的文化傳統(tǒng)。比如,我們戒奢尚儉、儉以養(yǎng)德的文化傳統(tǒng),就絕對不可能支持煙草這種奢侈性的消費品;而我們強調(diào)修身養(yǎng)性,“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文化傳統(tǒng),更不可能支持像吸煙這種明顯有害健康、屬于“慢性自殺”的不良嗜好。這種背景下,非要把煙盒上的警示圖標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綁到一起,拿中國文化傳統(tǒng)為煙草站臺,人們不禁會追問,這種做法究竟是在弘揚還是羞辱中國文化傳統(tǒng)?這誠如此前有控煙專家指出的,“如果說健康警語上煙包有悖于我國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那我們的文化與香港、臺灣的文化有什么不同”?
既然在煙盒上印制警示圖標,并非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那么它究竟“不符合”什么呢?背后的答案真相,顯然一點兒也不神秘,無非還是它并不符合與煙草消費相關的巨額政府稅收利益。如數(shù)據(jù)顯示,盡管2015年我國煙草銷量稍有減少,同比下降2.36%,但相應煙草稅收和財政貢獻,卻依然快速增長。如2015年煙草行業(yè)上繳財政總額10950億元,同比增長20.2%。而同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217億元,同口徑增長僅為5.8%。這意味著,2015年煙草行業(yè)對于財政貢獻的增長,遠超整個政府財政的增速,政府財政的煙草依賴、“煙癮”事實上進一步加深了。
囿于巨額煙草稅收,基于自身利益,煙草部門無意采取像在煙盒上設置警示圖標這樣更嚴厲有效的控煙措施,當然并非完全不可理解。問題是,目前我國煙草管理部門不僅是煙草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也是肩負控煙使命、代表廣大社會利益的公共管理者,豈能只維護部門利益,而不顧廣泛社會公共利益。
從整個社會長遠根本利益角度,較之煙草帶來的潛在健康危害,眼前一時的煙草稅收利益看似巨大,最終必然是得不償失的。這誠如此前原衛(wèi)生部部長陳竺指出的,“煙草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已經(jīng)超過了對稅收所謂的貢獻,在經(jīng)濟上是得不償失的。更何況吸煙造成了患者、家庭、社會的巨大的傷害,這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若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煙盒不印警示圖 控煙“重口味”警示圖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