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劉月寧:探尋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新模式
作為一名揚琴演奏家、音樂藝術教育工作者,同時負責指導和管理海外“音樂孔子學院”和“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的國際音樂教育與文化傳播雙向交流的新事業,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一直在用所擅長的音樂藝術教育,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
3月14日,國家大劇院,劉月寧委員向公眾普及音樂藝術教育知識。
在履職的三年間,劉月寧一直圍繞“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這一主題,先后提交了5份提案,內容涵蓋資金、技術、體制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多個關鍵性的問題。
而作為“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主任,近年來她一直在探索踐行“雙向交互式”的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新模式。一方面,立足設立于境外主流高校的“音樂孔子學院”,以學分選修課、中國音樂文化展演活動為主要途徑,開展長期的、有計劃的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交流;另一方面,立足中央音樂學院,以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和大專院校為主要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教育與文化展示活動。
她率領“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人員于2013年、2015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先后舉辦了兩屆“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主題論壇和一次主題音樂會、一次中國傳統音樂工作坊,邀請來自北美、歐洲、亞洲的孔子學院中、外方院長及專家學者,進行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理論探討與實踐經驗分享。
作為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負責人,劉月寧于2014年、2015年連續兩屆舉辦了孔子學院“國際音樂夏令營”及首屆“孔子新漢學計劃”青年領袖項目———中國文化·藝術國際高級研修班。邀請了來自歐洲及美洲多所孔子學院的學員來華,以學習中國樂器、聆聽文化講座、深入民間和少數民族地區實地考察交流。在互動理論研討和登臺演奏展示中,對中國音樂文化進行“浸潤式”深度體驗和學習,使國外青年學子們切實學習體會到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通過音樂藝術這個橋梁了解高速發展中的中國。
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藝術工作者,2015年春,劉月寧率領中央音樂學院“茉莉花”揚琴重奏團以“融合發展茉莉芬芳”為主題,開啟了“走進國內外著名高校”系列活動。活動以互動講座和音樂會的形式先后到訪國內外10余所著名高校,受到師生的歡迎和喜愛。2015年秋,中央音樂學院北美巡演團第三次赴4所大學巡演,促進中國音樂教育的海外傳播。
在踐行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實踐中,劉月寧堅持三個理念:
尊重分享,雙向交流。“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交流雙方的互相尊重。”劉月寧表示,只有在這一前提下形成的互相學習、共同分享的雙向交流模式,才能使彼此受益,并獲得發展,這也是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真正意義之所在。
融合中外,和而不同。在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內容方面,劉月寧建議選擇真實反映歷史與當代中國藝術教育生活的優秀經典作品,“特別是那些既充分融合吸收優秀的外國文化,又堅守保存中國核心的文化和精神內涵的作品。”劉月寧說。
面向青少年,致力世界未來。“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世界的希望,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是世界文化未來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因素。”在劉月寧看來,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應格外關注青少年這個領域。
基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在新的起點,劉月寧提出以下建議:
教育部應加大對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以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為例,在過去的10年,孔子學院的傳播主要偏重語言,而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新模式的建立,不僅極大豐富了孔子學院的文化內涵,更讓世界看到一個極富活力和創造力的中國藝術教育與文化發展新面貌,是中國文化與世界產生強烈共鳴的主流發展方向。”劉月寧呼吁。
教育部應抓緊推進在條件成熟的藝術院校和綜合大學藝術類學院開設“國際音樂教育傳播”專業的工作。在劉月寧看來,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已進入一個新的加速發展階段。“新的發展形勢需要新的復合型人才,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因為人才培養是需要時間周期的,必須要有前瞻性的戰略視野,及早部署實施,才能用中國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張惠娟)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劉月寧 全國政協委員 揚琴演奏家 中國音樂 國際教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