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結構“闖關”的路徑突破
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刻,戰略選擇至關重要,正所謂:順則昌,逆則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極其關鍵的戰略抉擇。準確理解并有效實施這一戰略抉擇,極其重要。近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胡春華指出,實際上,廣東最重要和最根本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廣東現在的結構處在一個非常典型的“雙重擠壓”的狀態,所以結構性的調整是廣東“十三五”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省長朱小丹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喻為一次結構“闖關”。結構“闖關”,既是對這一戰略抉擇認識高度上的提煉,又是面對這一戰略抉擇的魄力與信心的體現。
結構“闖關”,就是從思想和理論高度上闖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要回到生產的決定性,回到馬克思社會擴大再生產循環理論:生產決定分配、流通、消費,后三者反作用于生產。這一循環,依靠生產的決定性,推動著經濟社會的前行;同時,每一個環節都要比較順暢才行,否則循環就會出現問題阻滯不前。這既不是單單關注供給,也不是僅僅關注需求,而是要把供給和需求背后的核心規律體現出來。要闖關,需要厘清認識,順應規律。想當年,廣東的價格闖關,就是對經濟規律的深刻認識,牽一發而動全身,商品市場盤活了;想當年,廣東的加工貿易,就是對經濟全球化深刻認識,融入全球價值鏈,世界制造中心從此起步了。看今朝,結構闖關,我們需要沖破思想上的片面認識,旗幟鮮明地回到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循環規律;望未來,今天的結構闖關,又是一個新起點。上一輪闖關,是把經濟做大。這一輪闖關,是把經濟做強。
結構“闖關”,就是一場企業的管理革命,是企業組織結構的闖關。現代企業理論最經典的結論是,當管理上的協調比市場的協調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圖時,現代工商企業才產生、成長、發展、壯大。世界經濟發展史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大國的崛起,是公司的崛起;公司的崛起,是企業家精神的崛起;企業家精神的崛起,一定體現為企業的管理革命和組織行為的創新。所謂“僵尸”企業,特征之一就是缺乏活力。如何激發企業活力,如何提升企業發展動力,如何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激勵相容,如何讓每一個工作的人理解其所工作的意義并為之自豪,都需要管理的革命與組織創新。當微觀企業的管理協調充分顯示了效率,整個社會分工體系也就有了效率,市場也就繁榮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也就實現了。微觀企業,規模可大可小,產品種類可多可少,企業的大中小微共生并存,是供給側的產業鏈內部循環,也是市場體系的微觀基礎。各類企業都有其可持續的組織行為方式,市場一定是運行有效的。結構闖關,一定程度上說,是企業家的一場認識革命與實踐革命。
結構“闖關”,就是資源錯配的再配置,是改變企業生存條件的闖關。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僵尸”企業的存在,一定是資源錯配了。錯配的資源需要再配置,就是要改變企業的生存條件。這需要:路歸路,橋歸橋,分流歸位,分類配置。屬于市場的,讓市場管。市場的選擇機制,決定資源的流向。屬于政府的,讓政府管。否則,企業就會僵而不死,最終阻礙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循環。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之難。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闖關,需要壯士斷腕之勇氣。求生存,需要鐵手腕。如果尋求解決之道,資源再配置的收益,部分納入社保基金,保障被安置員工的民生,是一個可行之道。30多年改革的經驗之一就是:市場意義上的企業生存條件,越完善越好;多人受益、少人受損或無人受損,受損者有所補償,改革越容易推進。企業的生存條件變了,人的生存條件和意識也就隨之而變了。“溫水煮青蛙”式的“僵尸”企業生存模式必須要變了,否則最終受害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
結構“闖關”,最終是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結構匹配。這一結構匹配,是動態的。我們當前的主要矛盾和難點在供給側,所以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闖關。這一關,必須成功!這是由大到強的關鍵一關,這是夯實國際地位的關鍵一關。(劉金山 作者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經濟轉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