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網絡募捐立法應當“張弛有度”
憑個人思考而言,網絡募捐是互聯網時代極為快速、有效的慈善方式,捐贈者與受益者之間,隔著屏幕樹立了一道“公益信任”的橋梁。但是,在募捐之后,各種糾結善款余額的說法,讓人寒心的同時,更像是對網絡慈善募捐進行了徹頭徹尾的分析,網絡捐贈者與受益者之間似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可是,在這種持續不降溫的討論,善款余額何去何從的背景下,終究不能光靠“口頭之爭”來下定論,網絡募捐最終也要回到法律的范疇之內。因而,筆者是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通過審議的,但更希望我們的網絡募捐立法更“張弛有度”。
首先來說“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募捐也應當有所規范”。網絡募捐立法是肯定的,首當其沖就要針對網絡募捐所獲個人善款問題,建議設立中間平臺,由政府或專門公益機構進行監督,錢少不夠適當的補充,錢多了就轉交平臺中的其它需要幫助對象,讓資源發揮最大作用。對于在網絡上虛假求助信息的個人,應當有罰款、公開、入刑等適情而定的細節。再者來說“網絡募捐立法需張弛有度、有緊有松。”筆者認為網絡募捐立法,更多的應該傾向于照顧弱勢群體面臨的困境為主,而并非以法為主處處設立門檻,使得該收益的求助者無法及時得到愛心援助,這些值得立法者和全社會思考。
以當下的網絡環境而言,中國的網絡法律仍有許多欠缺的地方,這值得立法者們不斷的探索實踐,一部法律存在于社會的真正意義。但是,社會也別忘了網絡募捐的初衷,就是為了及時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在事后去追求去拷問“錢去哪兒了”!
編輯:秦云
關鍵詞:網絡募捐 慈善法草案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