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解決“心肺之患”要看到現實效果
努力之下,必有回報。昨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答記者問中提到,去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美國NASA衛星也觀測到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出現了顆粒物的降低。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工業發達地區的珠三角去年整個區域全年的PM2.5濃度達標。這些效果是看得見的。
然而,治理霧霾,依然道阻且長。從現實來看,我們正在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同時也大量淘汰落后產能,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也在逐步改變。對于徹底治理霧霾的急切盼望可以理解,但一夕解決問題極不現實,治理霧霾還要一步一步來。西方發達國家治污,歷經半個多世紀,現實和經驗都告訴我們,治污、治霾注定是一個漸進而長期的過程。
但必須要明確的是,霧霾治理的長期性必定不能夠成為一些地方和企業脫責的借口。就當前的環境治理而言,與民眾期待間仍存在差距,民眾依然屢遭襲擾。效果與期待間的落差,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很多時候,我們看得見中央制定的各類政策措施,卻看不見地方政府企業的執行效果。一些政府依然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對治理霧霾消極怠工,同時,監管缺失更是此類行為隱蔽發展。治霾無效果是因決心不夠大,全社會都在秉承綠色發展的時候,堅持唯GDP的發展模式就是落后和倒退,最終也必定會被吞噬在時代的大潮流中。只有真正壯士斷腕,讓中央政策能在各地都化為現實效果,才能真正凸顯職責到位的效益。
不能忽視的是,大氣污染之下,區域聯動,地域相連,在霧霾面前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各地都要拿出切實的行動來解決老百姓的“心肺之患”。隨著我們對治理霧霾認識的深刻,我們對治理霧霾的辦法就越來越多,越來越科學。治理霧霾不僅要抓鐵有痕,且必須抓得越來越緊,越來越深。只要我們有鏟除霧霾的志向,有堅持不懈的科學治理,我們的藍天就不是夢。
編輯:秦云
關鍵詞:心肺之患 霧霾 現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