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慈善法》為網絡慈善立規矩
2016年全國兩會議程過半,“定稿”慈法成了博弈正酣的熱點。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中國的慈善法以怎樣的姿態皈依慈善本心、順應市場機制下的慈善規律,這不僅僅是個立法導向與立法技術的問題。回頭來看:從2005年民政部主導啟動,到2009年提交草稿又因分歧較大被擱置,直到這次提請全國人大審議,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因其重要,才跌宕拖沓;因其關鍵,才云涌風起。無論是語言表達抑或邏輯自洽,乃至具體的數字比率,無不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民眾對慈善法熱議的焦點之一,便是網絡慈善。這當然要提到兩個背景:一是中國網絡慈善發展可謂大步流星。權威數據顯示:2014年,新浪微公益、騰訊公益、支付寶E公益三大在線捐贈平臺和淘寶公益網店共募集善款4.28億元,相比2013年增長42.6%,呈現大幅度增長的趨勢。2014年我國開啟了公益眾籌元年,據第三方數據顯示,通過網絡眾籌成功的公益項目總計299個,公益眾籌全年籌資額超過1272萬元,逐步成為在線募捐的重要途徑。二是網絡慈善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因規則與監管闕如,出現不少令善心受辱的公共事件。比如備受關注的“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距今已有半年多,曾引起廣泛關注的天津爆炸詐捐案已于今年1月宣判結案,近日,被告人楊彩蘭不服一審判決,以該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上訴,請求撤銷一審法院的刑事判決,改判其無罪。此事已涉刑罰,法律固然不會袖手,但更多事實確鑿、募捐后用途存疑的——類似“浙江夫妻網絡募捐卻開豪車秀鉆戒”等事件,卻很難追問到一個正義的真相。
編輯:秦云
關鍵詞:慈善法 網絡慈善 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