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加減法”是供給側改革的成功秘訣
習近平8日上午參加湖南省代表團審議,有代表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加快湖南制造強省建設提出建議。習近平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增加要素投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3月8日南方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誠如2015年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所強調指出的那樣,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和積累,如今進入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再是短缺經濟時期總量明顯不夠的矛盾,而是內在的結構性問題;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表象上看是速度問題,實際上卻是結構問題。如何加快發展“動力切換”,實現經濟“升級換檔”,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是橫亙在我國面前一道必須直面正視的挑戰、一個必須攻克逾越的瓶頸、一場必須打好打贏的硬仗。
毫無疑問,新常態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言而喻。既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此重要,是不是因此意味著就可以忽略和輕視需求側?對此,習大大給出了明確答案: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做到兩手結合、同步并行,既要增加要素投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又要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在強調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何以又同步強調要適應擴大總需求?因為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既要有眼前經濟的穩定增長,又要考慮到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宏觀政策在需求側還是在供給側上做文章,兩者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排斥關系,也不是誰替代誰、誰擠占誰的問題,而是猶如硬幣之正反、手掌之心背,互為依托、彼此支撐。供需調控理智而正確的方法是各取所長、各有側重、交替使用。
特別是在當前我國投資方面還有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領域等的投資不足,消費方面還有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出口方面還有服務貿易出口仍有很大潛力的情形下,既要強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注重做好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工作。要知道,供給側改革最終也是為了創造需求。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國民經濟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只要我們堅持“加法”與“減法”一起做,堅持傳統意義上的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大馬車”與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這“三大發動機”雙輪驅動、共同發力,保持供給與需求的對稱平衡,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國經濟良性發展、持續增長。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加減法 供給側 改革 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