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昭示真相,也傳遞溫暖。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保持較低水平;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披露的一組組數字,勾勒出中國經濟的一條條脈絡,成為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報告講成績,用翔實數據說明;講面臨的形勢,不回避困難多、風險大;講工作,辦法多、決心大,極大地增強了發展的信心。”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副主席林方略說。
全國政協委員、央視新聞評論員白巖松提出,中國前行要有方向,更要有應對的方法。“創新對應企業家精神、容錯糾錯和激勵機制;政府給自己上了‘緊箍咒’,逼自己解決‘綠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民建、工商聯委員聯組會上鼓勵公有制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體現了協調、開放的理念。”白巖松說。
成績支撐1312萬城鎮新增就業背后的結構調整
在北京,快遞小伙一個月掙上萬塊錢已經不是新聞;在湖北,每月6000元的待遇基本上只能招到行業新人;在重慶,保潔阿姨每月三千多的收入也很常見……一個個普通勞動者,鋪就了一條條通往未來的大道。
“特別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過全年預期目標,成為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業”出現了22次。
數字是枯燥的,也是濃縮的信號。
“信心來自于盡管GDP增速跌破7%,但我國的失業率還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就業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說。
這不是偶然出現的數字。
2011年至2014年,我國GDP盡管增幅回落,但新增就業人員從1221萬人上漲到1322萬人。GDP單位增幅拉動的就業從128萬人上升到181萬人。到了2015年,這個指標超過了190萬人。
超出預期的大好就業形勢,為中國經濟動能轉換創造了巨大的騰挪空間。
“職工安置是國務院推進去產能時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并且已經作出了上千億元的資金安排。但從企業角度看,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與1998年的形勢相比,已經沒那么嚴峻了。”孫朝暉委員說,我國大的鋼鐵公司基本實現了現代化生產,絕大部分都是自動化控制系統,一些大鋼廠的服務人員已經遠超過生產人員。
這正是我國結構調整所追求的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
據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介紹,三產超過二產10個百分點,“增幅之大之快超過預期”。同時,2015年三產增加值增速是8.3%,高于二產6%、工業6.1%的增速。
服務業不僅體量越來越大,其中一些行業正在進入增長爆發期。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在分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完成4752億元,增速12.6%;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完成2628億元,增速15.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完成9436億元,增速18.6%。此外,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55673億元,增速20.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5517億元,增速高達34.5%。
“助力中國成功轉型闖關的最大王牌,就是服務業的高速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