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讓科技創新成為供給側改革“發動機”
科技科協界委員熱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這三年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王碩 包松婭) 三年前,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召開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前來看望全國政協科技界和科協界委員并參加了首場聯組討論。就是在那次聯組討論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大背景下,發表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講話,令當時整個科技界為之振奮和鼓舞。
如今,距總書記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講話已過去整三年,委員們回憶著總書記的講話,盤點著科技領域這三年的迅猛發展,豪情在胸,信心滿滿。
讓基礎研究成為科技創新“加速器”
回顧起近年來的科技突破,委員們幾乎順手拈來,國產首架大飛機C919成功總裝下線,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國產第三代核電站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載人航天工程不斷推進。
基礎研究領域更是如此,不論是從屠呦呦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還是潘建偉院士團隊研究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輸位列2015年國際物理學十大年度突破之首、王貽芳研究員榮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等成果……委員們深深感到,科技創新加速,正在推動新動能不斷成長、化蛹成蝶。
“我常常會有一種自豪和使命擔當,不少基礎研究和重大工程突破的領軍人物就在我們政協委員們中間。”李自穎委員說,“創新驅動吹響了科技人員奮發有為的號角。”
“三年過去,我們已經完成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明確了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布局。技術水平的基本格局從全面跟蹤逐步向領跑、并跑和跟跑三者并存轉變。”齊讓委員認為,“下一步關鍵是要抓好政策落實,在繼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水平上再下苦工。”
基礎研究是國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關鍵。委員們紛紛表示,希望加大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的研究投入,讓“好鋼用在刀刃”上,尤其能保證坐“冷板凳”搞基礎研究的人能夠得到穩定支持。
“首要的是優化中央科技財政結構,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帶動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在目前占R&D5%的現狀下,中央財政應繼續加大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的研究投入,到2020年基礎研究達到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的10%以上。”程津培委員的建議說出了科技人員的共同心聲。
“總理政府報告中提到要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這抓住了目前科研管理的瓶頸和癥結。”王涌天委員非常高興,“希望可以對踏實奉獻的科研工作者給予應有的理解、尊敬和禮遇,為他們潛心研究創造條件。”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兩會 科技科協界委員 創新驅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