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為何唐太宗如此膜拜王羲之
《蘭亭序》經過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傳至大徒弟辯才,辯才藏于房梁之上,秘不示人。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便三次詔見辯才,想讓他交出這件珍品。但辯才矢口否認。尚書仆射房玄齡向唐太宗推薦多才善謀的監察御史蕭翼去征收這件“寶貝”。蕭翼化裝成商人投宿于永欣寺,終日高談闊論,談詩論畫,下棋評書法。辯才以為遇上知音,從房梁取出《蘭亭》真跡共賞。蕭翼用計賺得《蘭亭》,進獻唐太宗。唐太宗得到《蘭亭》后愛不釋手,臨死時還詔令《蘭亭》殉葬,絕代墨寶遂“隨仙駕入玄宮”。
盡管王羲之在世時即書名大播,然遠未像后世那樣被尊為書圣。王羲之成為“書圣”的第一個推手當為梁武帝蕭衍。迨至唐初,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政暇之余,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為唐代書法的繁榮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并掀起了一場書法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造星”運動。唐太宗不惜重金竭力購募收藏王羲之墨跡,武平一《徐氏法書記》云:“太宗于右軍之書,特留睿賞,貞觀初下詔購求,殆盡遺逸。”并令虞世南、褚遂良等鑒定真偽,將復制品賞賜皇族和重臣,使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著名者有馮承素“神龍本”、歐陽詢“定武本”、虞世南“天歷本”、卷后有米芾題詩的褚遂良“米芾詩題本”等。后集王刻石亦成風,王羲之書法拓本廣益流傳,朝廷上下遂掀起學王熱潮。此外唐太宗自己身體力行實踐王書,還以王羲之之女字為臨川郡公主字。更為重要的是,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王羲之》作傳,將王羲之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
“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唐太宗膜拜王羲之的原因,或謂唐太宗是南朝士族文化藝術的傾慕者和倡導者;或謂唐太宗認為藝術必須“節之于中和,不系于浮放”,反對浮華侈麗文風,追求“中和”審美;或謂王羲之書法是優美典雅的類型,符合儒家道、德、仁、藝一體化思想的審美旨趣,為了籠絡江左人士,有助于對江南士大夫的統治和管理,飽含政治目的。
《述書賦》云:“高祖書師王褒,得其妙,故有梁朝風格。” 王褒(約513-576),字子淵,東晉宰相王導之后。王褒姑父是南朝梁文學家、書法家蕭子云,從小即從其學習書法。蕭子云(487-549),字景齊,書法善效王羲之,可知王褒書風亦歸書圣一脈。江陵為西魏所克,王褒被虜至長安,數年后成為北周書壇領袖,王羲之書風遂傳遍北方。“貴游等翕然并學褒書”,以至趙文淵之書“遂被遐棄”,怨恨之余,“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而唐高祖李淵“近在關中,及習其書。太宗更篤好之。”如此而言,家庭影響恐怕才是更為關鍵的原因。
編輯:陳佳
關鍵詞:為何唐太宗 如此膜拜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