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代表委員為緩解"兒科醫生荒"支招
新聞回放:
2月24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教育部兩部門宣布,將采取多項措施,恢復兒科本科招生。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教育部將支持中國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8所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專業,并將于7月起開始招收兒科學專業本科人才。力爭到2020年,在校的兒科醫學專業研究生達到1萬人,兒科醫師達到14萬人以上,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師數達到0.6人以上。
這項舉措,是為緩解我國兒科醫生缺口大做出的針對性安排。背后反映的是孩子看病難的現實。如何緩解當下的“兒科醫生荒”,今后誰來給孩子看病?代表委員們紛紛支招。
代表委員支招:
源頭培養是治本之道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院長瞿佳代表認為,緩解“兒科醫生荒”,要解決人才培養的源頭問題。既要以恢復兒科學專業為契機,逐步擴大本科層次兒科醫學人才培養規模,也要在研究生教育中開展“5+3”一體化兒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實現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業學位教育的有效銜接。
培養人才一方面要開源,另一方面還要節流,解決好人才發展的環境問題,減少人才流失。各級政府和衛生主管部門等要高度重視并扶持兒科專業建設,關心兒科醫生職業發展,建立有利于兒科醫療人才“招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的政策環境。
(本報記者 余建斌)
提高待遇才能留住人才
河北保定第一中心醫院院長郭淑芹代表認為,收入待遇低是兒科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
在目前醫療體制的績效考核下,兒科在收入分配上明顯處于弱勢,加之其高風險、壓力大的特點,許多醫院因為兒科醫生太少而紛紛將兒科關閉。
保定第一中心醫院的對策是在本院內部盡可能地給兒科醫生以特殊政策。比如在醫院基本只招研究生的情況下,給愿意到兒科工作的優秀本科生開個口子;醫院內部打破常規將資源向兒科傾斜,目前兒科醫生的收入在全院位居第二,讓兒科醫生能夠更安心工作。
當前全國兒科醫生缺口達20萬,為解當前燃眉之急,郭淑芹建議,國家可以按照兒科的床位數量給予補貼,以彌補兒科在科室收入上的劣勢,從而及時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水平,穩定目前的人才隊伍。在鄉鎮一級醫療機構建議由政府出資提供兒科專項培訓。
(本報記者 張璁 史自強)
提高兒科醫療服務價格
山西臨汾市第四人民醫院院長賈愛芹代表認為,兒科醫生存在風險大、待遇低,學習周期長,付出多、回報少等問題,使得很多人都不愿意從事兒科醫護工作。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現有的醫師培訓體系著手。比如,醫學院的學生都要讀五年才能畢業,前三年的基礎課程是差不多的,能否在后兩年專門設置針對兒科的定向培養課程,這樣經過幾年時間,就會出現一大批兒科大夫。
同時也要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問題。社會上普遍反映看病貴,但這種“貴”很多時候是貴在藥品上,而醫生真正的技術性服務價值不高。希望國家采取措施在切實降低藥價的同時,相應提高兒科醫生的技術服務價格,這樣能在不增加患者負擔的基礎上,實現兒科醫生待遇的提高。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在人力資源、收費機制等方面進行調整,使其體現出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保證兒科隊伍穩定。
(本報記者 趙兵 劉鑫焱)
多建設一些兒科醫療機構
貴州省兒童醫院院長束曉梅代表認為,兒童健康了,長大了才是有效的勞動力,可以節省很多未來的醫療支出,所以兒科社會效益最高,兒科醫生很有公益性。
束曉梅建議多建設一些專科兒科醫療機構,提升兒童就醫服務能力。
束曉梅還建議在公立醫院改革時,從兒科切入,加大對兒科的財政補貼,特別是加大對兒科醫生勞動報酬的補貼、工資補貼。
(本報記者 肖偉光 黃嫻)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兒科醫生荒 代表委員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