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上海共青團去行政化改革 4名副書記沒有行政級別
團上海市委沒有級別的副書記們
于杰是一個在時下熱門的“互聯網+教育”領域的創業青年,他和合伙人伏彩瑞的創業故事,被媒體報道過無數次。8個人、8萬元起家,最新的消息是,滬江網在2015年年底獲得了D輪10億元的融資,已經啟動上市計劃。
但在2015年,于杰另起爐灶又干了一件事。說簡單些,就是自己創辦了一個創投基金,專門孵化“互聯網+教育”領域的創業項目。這一年,他找到了兩個新的合伙人,在上海開設了9個創客空間,投資種子輪、天使輪和A輪的創業項目,給青年創業者搭建一個互通互聯的平臺。
這件事也是上海團組織一直在做的“重頭戲”。在上海共青團這一輪機構改革中,團上海市委根據去年年底公眾評分,確立了3個重點項目工作組,其中一個就是“創新創業工作組”。
王坤的特長,則在科技系統內。他2004年進入中電科二十三所工作,長期在一線從事研發工作。中電科二十三所是國內最大的專業研究光、電信息傳輸線技術的應用研究所。王坤在國防軍工領域做了12年的科研工作,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優勢是“了解科技系統的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上海共青團此輪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增加基層活力,讓一線青年產生獲得感。而大口團工委的建設,是上海團組織布下的“縱橫交織的基層青年組織體系”大網中的一條主要主線。
青年,尤其是高學歷科技創新領域的年輕人,也是團組織未來重點吸引凝聚的對象。王坤的出現,恰好能夠彌補團組織過去在這一領域的弱勢。
年輕漂亮的史逸嬋來自上海市靜安區“白領驛家”,她的前任吳佳妮此前就已在靜安區小范圍嘗試引進社會組織人才時被破格遴選為團靜安區委副書記。這一次,團上海市委兼職副書記選擇了史逸嬋,并未出人意料。
史逸嬋畢業于復旦大學社工專業本科,后又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深造。回國后,她繼續進入社會工作領域,主持“白領驛家”日常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白領驛家”總共只有7名全職工作人員,但他們卻“管理”著6.13萬名會員,所有這些會員全都是過去共青團工作不易觸及的體制外人士。
他們能做什么?
盡管正式工作尚未布置下來,但每一名掛、兼職團市委副書記都已作好了“全情投入”的準備。這兩天,他們反復學習了上海共青團現有的重點工作以及未來的改革方向,對于自己將來能做什么,四個新來的副書記已經胸有成竹。
“既然承接了這個新崗位,總要做些什么。”丁波把自己的“發力點”定在了新媒體建設,他告訴記者,自己本身就是“新上海人”,10多年來通過新聞報道工作對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有了足夠的了解,也懂得各行各業年輕人的所思所想,“用新媒體、互聯網吸引更多青年跟著團組織走。”
既有創業經歷、又有創投經驗的于杰,給自己定了三個大方向。一是給上海“網上共青團”建設添一把火,“我本身就是做互聯網出身,我扶持的很多創業項目也是做互聯網的,這方面可能更專業些”;二是把“平臺思維”注入到團市委創新創業工作中,“扶持創業,平臺怎么搭、搭到什么程度、優惠給到什么點位,我懂一些”;第三,于杰打算利用自己的創業背景,借助互聯網切中青年在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領域的“痛點”,為青年提供更多優質服務。
王坤的重心還是在高學歷科技青年領域,他打算把科技大口團工委工作做實。
“重點想放在思想引領上。”王坤說,科技系統青年知識寬、學歷高,崇尚“科學、自由、民主”,如何在這批年輕人中間做好思想引領工作,頗費思量,“要讓他們打心眼兒里喜歡共青團。”
史逸嬋則準備把自己吸納、管理6.13萬名體制外白領青年的“看家本領”拿到團市委機關來,“我們做社會組織的,每年都要做需求調研,以會員需求為導向為他們定制服務。團組織是不是也可以嘗試這么做?”
史逸嬋說,她還保留了一套可復制的社團創新工作模式,這套模式或許同樣適用于團組織。比如用活動“菜單”代替“通知”讓會員自由選擇,還比如用活動“平臺”代替“機關”,“我們就像一個小店面的餐廳,服務為本,菜做得好不好吃、有沒有顧客埋單,才是硬道理。”
“上海共青團改革首先通過領導班子以及工作人員結構來源與組成方式的改革創新,打破傳統體制所造成的內外區隔,以適應新時期社會變革與青年發展新常態。”全國共青團青年工作研究基地運營中心主任鄭長忠這樣評價團上海市委此次不唯年齡、學歷、職級選拔書記班子成員的做法,他說,共青團改革在于重塑組織形態,以密切團青關系,上海這一步棋“標志著推動共青團組織形態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質性進展”。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上海共青團去行政化改革 副書記沒有行政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