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綜述: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確保自身的糧食安全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的糧食庫存充裕,市場供應充足,這不但有效穩定了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2015年喜獲“十二連增”。這是在經濟增速逐年放緩、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加劇以及務農老齡化愈發明顯的情況下砥礪而成,尤其是近3年來糧食生產高位爬坡,更是難能可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亮點之一。
對于“十二連增”,消費者有自己的感受。從城鎮超市到鄉村集市,粗糧細糧一應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菜籃子”豐富,“米袋子”充實,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從關注數量到均衡營養,老百姓對自己飯碗的要求在提高,如何搭配均衡營養,怎樣才能吃得更健康,成為熱議的話題。
產量連年增加、質量越來越好、結構更加合理。事實勝于雄辯,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的“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進一步增強了中國人民對我們能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信心!
事實上,中國人不僅自己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正在努力幫助其他國家的人民解決吃飯問題。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
“全世界有22.5億畝水稻,如果有一半種上雜交稻,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4.5億人。”袁隆平院士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超級雜交稻是我國糧食科技界對世界糧食安全的突出貢獻。中國超級稻不僅在國內推廣達1.36億畝,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3成,比其他品種畝均增產137.6斤。而且在印度、越南等國家推廣達9000多萬畝,平均畝產比當地優良品種高266斤。
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勞倫特·托馬斯說,糧農組織非常自豪地見證了中國以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積和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22%人口的矚目成就;欣喜地看到中國從早年的糧食受援國轉變為向許多南半球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和其他糧食解決方案的主要援助國。
近年來,我國在全球近100個國家建立了農技示范中心、農技實驗站和推廣站,先后派遣農業專家3萬多人次,幫助這些國家培養了大批糧食技術人員。“我們希望看到饑餓和貧困在全球被消滅,我們愿意與各國分享農業技術、經驗和農業發展模式。”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中國領導人的話語擲地有聲。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更復雜的國際糧食格局,黨中央依然沒有絲毫放松對糧食安全的重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成為確保今后糧食安全的三個支柱。
——藏糧于技,為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一項技術創造一個奇跡,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我國農業科技與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潛力,今后要堅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內涵式道路。科技支撐既要“頂天”,注重先進科研成果的引進、創新;也要“立地”,把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到千家萬戶。
——藏糧于地,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過去耕地數量減少,既有城鎮化發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集約的因素。新形勢下,黨中央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在“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他又對藏糧于地進行延伸,提出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
——藏糧于民,發揮農戶的糧食安全穩定器作用。農戶儲糧,在我國糧食儲備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大量糧食存于農戶之手,在供應緊張時,農民不會跟風搶購;豐收時,也不會出現大量拋售,對穩定市場極為重要。相對于各國通常只強調糧食生產的做法,黨中央強調要同時加強糧食生產、儲備、流通三大能力建設,這是對大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的重大創新。
所貴惟賢,所寶惟谷。“稻”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一米一飯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黨中央全面實施新的糧食安全戰略,使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
編輯:曾珂
關鍵詞:糧食安全 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