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兩會在即 唱響中國經濟好聲音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兩會不僅是公眾政治生活中極為重要的標記,也越來越成為民意匯聚的意見場。一個高度濃縮的兩會,就像是觀察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絕佳窗口,中國經濟社會運行的真實情況在這里感知,各方利益群體的意見在這里交鋒、交流,形成共識。代表委員們在這個特殊時段發出的“兩會好聲音”,也會轉化為利國利民的政策,促使政府行政走向善治,不僅對中國經濟有推進作用,也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
自去年6月中國股市異常波動和8月11日人民幣“閃貶”之后,全球市場出現過一輪恐慌性、交叉性下跌。全球市場問題的根由是,長周期增長動力不足,全球人口增長率下滑導致潛在增長率下移,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制約了需求增長,過去幾年過度依靠量化寬松的貨幣刺激、結構性改革收效微弱,同時“量寬”又不斷制造著資產泡沫。試想,全球“真實經濟”增長乏力,全球市場的調整是勢所必然,遲早要來。然而,絕不能連帶認為中國因素是“全球利空”因素。事實上,中國2015年能維持6.9%增長,且就業比較充分、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跑贏經濟增速、單位GDP能耗降低,經濟新動能不斷提升,恰恰是對全球經濟的有力支撐。沒有這樣的中國經濟,全球市場的災難可能要深重得多。在整個經濟的金融化、虛擬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和實體經濟以及投資者、消費者心理的互動性越來越強的今天,如果群體喪失信心,任由負面預期蔓延,只會使結構性問題與矛盾進一步累積。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事實,但真正該關注的不是GDP這個數字,而是中國經濟結構的關鍵轉型。中國經濟結構的重大轉型對實現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再平衡戰略至關重要。服務業的發展有助于在城市創造就業,而就業是個人收入的基礎。相比于建筑和制造業,我國服務業每單位產值需要的就業人數要高出30%。所以勢頭良好的服務業幫助遏制了失業率上升——這也是判斷是否硬著陸最常用的標準。就算GDP增速放緩,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還是達到了1312萬,全面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的目標。
中國不會有硬著陸。某些國外輿論一次次基于中國股市、匯市等金融市場動蕩,對經濟形勢做出錯誤的分析。其實判斷一個國家經濟硬著陸還是軟著陸最終還是要看實體經濟,而中國的實體經濟遠比大家想象中堅強,中國大的市場空間為中國經濟調整轉型提供了巨大的回旋余地。
當前中國確實存在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去產能是改革棋局中的“當頭炮”。但我們應認識到,這些相關行業出現的銷售困境以及連年虧損等,并不是新出現的,而是在2010年經濟開始出現下滑以來一直都存在的問題,銀行和監管當局對此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并計提了壞賬準備。按照正常商業邏輯,銀行貸款會進行結構性優化,因此,不用特別擔心去產能會對銀行貸款總量造成不良影響。
應該承認,一段時間內的股市、匯市異常波動意味著金融改革付出了重大代價,這些失誤應該得到正視,但不構成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前提。中國經濟信心不會倒,在適當增加總需求的基礎上,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將更加堅韌有力。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內部控制委員會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全國政協兩會 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