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1.1億次點擊量 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反轉劇的反思
網絡已經成為暢通民意、輿論監督、參政議政的重要手段。從在線與網友“會面拍磚”,到網上征集“民間智慧”;從各政府單位開通微信微博“政務平臺”到“兩會”代表和委員網上“曬議案提案”……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輿情被人為炒作、扭轉的概率明顯加大,衍生出來的網絡謠言、謾罵攻擊,對媒體公信力以及網絡健康輿論環境的破壞極大,對社會共識的損害尤甚。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虛假、淫穢色情信息向“微領域”蔓延,利用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的現象增多。去年以來,全國各種不雅視頻在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病毒式”傳播,引發輿論持續關注和強烈譴責。
“傳言還是傳言,關鍵在于傳播手段發生了質的突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說,網絡、手機等便捷通信手段,使傳言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因而也來得更加迅猛,從而成為社會生活中一只“看不見的手”。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信凌介紹,第一,發言主體“開放性”與“隱蔽性”共存,難以獲知輿論主體的真實身份和真實意圖。第二,話題切中公眾“痛點”,與公眾利益相關度越高,就越能引起注意和討論。第三,部分媒體“姑妄聽之,姑妄信之”的態度推波助瀾,使得輿論向非理性化的方向滑坡,擴大事態后果。
面對傳言危機,善加引導就能凝聚共識
“上海女”這出反轉劇折射出我國網絡管理存在的諸多難題以及一些網民媒介素養的缺失。專家指出,互聯網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只要善加引導,就能凝聚共識,影響社會。
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主任顏三忠認為,網絡從來不是法外之地,虛假內容的發布,突破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輕則侵犯個體權利,重則造成恐慌,我國刑法、“兩高”有關司法解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都對懲治網絡謠言作出了相關規定。
為了整治網絡謠言,公安部在2015年6月推出了網警常態化公開巡查機制,各地網警24小時網上巡查發現和受理網民舉報違法犯罪線索,依法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依法警示網上不良行為。
江西省公安廳相關人員指出,對于那些已經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但并未產生明確危害行為、沒有明確危害對象的網帖內容,仍存在概念不清、界定不明、處置不當的情況。
專家指出,危機來臨時,百姓最希望盡快聽到權威、專業的聲音。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應與時俱進地應對“傳言危機”,積極回應,澄清引導,不能失語,不能讓傳言廣泛流傳。(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1.1億次點擊量 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