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高校“更名潮”利弊幾何:何時才能不“校名為王”
原標題:高校更名的利與弊:幾字之易卻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資料圖片
一場持續大半年的更名風波,讓瀘州醫學院一次次登上熱搜榜首。
2015年4月28日,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動了老“川醫”——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奶酪”,遭到四川大學和所屬華西醫院公開抵制,最終導致“四川醫科大學”名號被撤銷。其后,瀘州醫學院又向教育部申請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并于今年1月掛出校名。盡管避開了“四川”二字,“西南”一詞卻讓地處重慶的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很不滿意。1月26日,《教育部關于同意四川醫科大學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的函》發布當天,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發布了一則措辭強硬的聲明,表示“已通過第三軍醫大學向教育部申請高校更名行政復議”。
兩次更名,瀘州醫學院屢遭異議。但事實上,這只是國內高校“更名潮”的一個縮影。據統計,近6年來,我國共有472所大學更名,占高校總數的23%。此外,教育部日前在官網公示了“2016年擬批準設置的39所高等學校名單”,其中更名大學14所、新設本科14所、合并調整1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9所、經過籌建“去籌”正式設立高校1所。與此同時,各類爭論不斷,“功利”“浮躁”等質疑不絕于耳。
高校熱衷更名,究竟為了什么?要終止鬧劇,又該建立怎樣的高校更名機制?
高校更名,依據何在
光明日報記者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并沒有發現對高校定名、更名等程序的明確規定。但在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中,有如下說明:辦學規模上,稱為“學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5000人以上;稱為“大學”的,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在學科上,“學院”應擁有1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大學”應擁有3個以上。其他還涉及教學科研水平、基礎設施等,均有相應規定。
在教育部日前公示的“名單”中,教師伍敏所在的高校,由“學院”改成了“大學”。“別看就改了幾個字,但全校上下為此付出了很多。學校早早成立了‘更大辦’(更名大學辦公室),專門為此而工作。”
“首先,你需要向省教育廳申報,并由省廳派專家組考察,最后給出一個全省排名。然后,再根據省里的結果向教育部申報,填各種材料,過了形式審查,教育部會派專家組進行實地考察,回去還要投票,達到一定比例才能獲得更名機會。”伍敏告訴記者,大學更名的準備工作復雜且瑣碎。
但就是這些在“更名高校”看來嚴苛的規定,在一些公眾眼中卻依然“程序欠缺規范”。
“高校更名應該有一套嚴格的規范程序。比如,事先當事學校或地方政府要對此進行充分的研究論證,做好公示和意見收集等工作,然后再上報教育部批復。教育部批準前,也可以通過媒體公示,廣泛征求意見,再下文批復。”瀘醫事件爆出后,就有網友支招稱,如果有這樣規范的程序作保障,高校更名后涉嫌侵犯其他院校權益的事情,就能大幅度避免。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高校“更名潮” 校名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