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顧駿:年味的變與不變
過年本該是快樂時光,許多時候也的確如此。但近年來,每逢過年都可以隱約感覺到一種深深的焦慮,那就是不停地追問,“年味何以一年不如一年”?這不,今年一些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估計會讓許多人覺得更沒有年味了:“連專門為過年發明的鞭炮都不許放了,這過年還有什么味道?”
顧駿 資料圖片
確實,相比50后年幼時,現在同樣過年,內容和心情都有很大不同。記憶中,過年肯定是一年中最隆重,也最為小孩子期待的,過一次年堪稱“工程浩大”。采辦年貨是過年前奏,在崇尚“艱苦樸素”而家家戶戶收入水平也只能艱苦樸素的年代,過年可以用“奢華”來形容,平時舍不得買,舍不得吃,那刻好像都不成問題,腌肉、鰻鲞、風雞、醬鴨,一樣樣掛起來,因為需要時間,這些便成為過年的“發令槍”。臨到小年夜,要做蛋餃、肉圓,磨糯米粉、做芝麻餡,還要燒制過年必備的絲筍烤肉、四鮮烤麩、金絲芥菜等。年三十,一早開始,大人就忙于制作團圓飯的各種食材,切片的切片,切絲的切絲,整雞整鴨整個蹄髈,到下午都該燒起來了。一切就緒,可以開飯了?且慢,全家開吃之前,先得敬祖宗。
該上的菜肴一溜排開,八仙桌上,八副碗筷碟勺一件不少,留下一面要放香燭。酒斟上,香點上,裊裊青煙是發給祖先的邀請,該入席了。然后由家長帶領,長幼有序,輪流叩頭,家長口中念念有詞,先匯報一年中可以光宗耀祖的好事,再祈求祖宗大人一如既往多多保佑。續過香,又燃剩三分之一時,酒應該喝得差不多,該上飯了。香近燃盡時,全家再拜,拜完,燒紙錢,同時小心地把椅子挪開些,方便祖先起身回天上,全套程序隨之結束。
自幼看著父母虔誠舉動,似懂非懂之下,內心都有一種莫名的崇敬,足以暫時壓住滿桌美食的誘惑。雞鴨剁開裝盤重新上桌,終于到了開吃的時候,在那個副食品配給供應的時代,盡情享受一年中唯一一次大快朵頤的口福。
年初一可以拿到壓歲錢,不過因為父母別出心裁,形式有些與眾不同,沒有紅包,只有禮包。該熱鬧的都熱鬧過了,兄弟姐妹睡著之后,父母在每個孩子枕頭邊放上一個大禮包,里面有糖果、餅干、蜜餞、玩具等,大家一睜眼就可以收獲大大的驚喜。吃過湯圓,到房間里四處尋找父母預先藏起的“寶貝”,誰發現歸誰,真是一個發揮孩子想象力的好辦法。由于禮包中的東西不盡相同,兄弟姐妹之間還可以自由買賣,相互交換。大家還暗中較勁,比誰收藏到最后,而最先吃完的難免對著別人的“炫富行為”垂涎三尺。
從小到大,年夜飯的豐盛程度不盡相同,但全家團圓,盡其所能地操辦一場像樣的年夜飯這個主題始終沒變,全家團圓總要祭拜祖先這個全套程序的關鍵環節,也始終沒有取消,哪怕在“破四舊”風頭最緊的時候,拉上窗簾也要一絲不茍地操演一番。年,在幼小心靈中,永遠必須同家人一起過,包括在世的和不在世的家人。
近年來,不得不說,年味確實淡了,首先采辦和制作食材的過程越來越簡單,成品或半成品的食品大量供應,幾乎已經沒有什么還需要城市人自己制作的。甚至年夜飯也不在家里吃,約好了上飯店,那個地方搞不得什么祭拜儀式,不是店家不準,而是祖先不認路,又不會用GPS,找不到那個點。過去,吃過飯,大家邊聊天邊守歲也不可能了,飯店生意興隆,早早催著吃完起身,后面還有候著的。才七點半,各自成家的兄弟姐妹就在飯店門前互致祝福、互道珍重聲中,分道揚鑣。如果有隨后出去旅游的,這頓聚餐就是年里唯一的團圓機會,誰讓“黃金周”是為消費特別是旅游設計的,而不是為大家庭聚會設計的?就像是否禁止燃放鞭炮沒有酌情考慮年味,而單純為了不增加霧霾考慮一樣。計劃生育之后,三口之家單獨吃年夜飯,毫無氣氛,孩子成親之后,年夜飯更成了體驗“空巢家庭”最深切的場合。如此過年,年味還會濃嗎?
不過,即便許多變了,有一點始終沒變,那就是國人普遍對年的在意,對團圓的執著,“春運”是最好的表征:要不是家在召喚,要不是“年”被認為是回家團圓的天經地義,會有世界上最大的季節性人口大遷徙嗎?已經過去的年,再也回不來了,就像過去因為平時沒得吃,年夜飯滋味特別香,現在有誰愿意為了香香地吃上一頓年夜飯,而粗茶淡飯一整年?只要大家還記著“年”,只要大家還希望年味濃些,只要大家還覺得團圓是年的根本要旨,那就說明年還在,傳統還在,家還在。
(作者系上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顧駿 年味 過年 焦慮 心情 春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