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青海7年減畜570萬羊單位為草原“減負”
新華社西寧2月13日電(記者駱曉飛)記者從青海省農牧廳獲悉,自2008率先探索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方式以來,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載體大力推行“以草定畜”,7年間青海牧區已累計完成減畜任務570萬羊單位,使草原持續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結合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等一系列生態保護機制,通過探索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新路徑,近年來青海對2.45億畝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實施了禁牧保護,對2.29億畝草原實施了草畜平衡。”青海省農牧廳總畜牧師王會林說,通過推行禁牧、減畜、休牧,青海牧區天然草場的產草量提高了12.19%。
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省擁有4.74億畝可利用草場,大多數位于三江源和環青海湖地區,是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但由于長期過度放牧,這里的草原退化、沙化嚴重,畜牧業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對“中華水塔”生態安全構成威脅。
為破解“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牧民增收難等矛盾,2008年底,青海開始在牧區探索以合作社為載體的集約化經營模式,試圖建立“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現代生態畜牧業。經過7年的建設,目前,青海共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961個,累計整合牲畜1015萬頭(只)、流轉草場2.56億畝。2014年8月,青海被農業部列為“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
“既要保護草原,也要促進牧區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王會林說,為了實現“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產”,近年來青海省探索并推廣循環農牧業、生態畜牧業、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四位一體”的綜合舉措,使青海牧區草地生態畜牧業的生產基礎也得到了加強。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通過實施設施畜牧業、人工飼草料基地、草場圍欄和牲畜暖棚等基礎設施建設,青海已經建成適度以上規模養殖場2000家,適度規模養殖比重達到了45%;全省人工草地面積達到了779萬畝,牧草良種基地達到了18.4萬畝;此外,通過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等項目,11.3萬戶牧民住上了新房、6.9萬戶牧民用上了新帳篷。(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青海 減畜 羊單位 為草原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