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中非合作與“新殖民主義”無關
隨著中非政治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西方一些人不斷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所謂“新殖民主義”“掠奪非洲資源”。這是對中非友好合作關系的污蔑,應予以澄清,以正視聽。
“新殖民主義”的指責是西方冷戰思維的產物。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建立以來,中非高層互訪頻密,經貿關系邁上新臺階。中國從2009年起連續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同時非洲是中國第三大海外投資市場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場。目前,中國在非洲直接投資存量達300多億美元,中國企業超過2500家。這讓一些視非洲為后院的西方國家尤其是持“零和”思維、冷戰思維的媒體和政界人士感到不舒服,仿佛中國“動了西方的奶酪”。他們用放大鏡觀察中國企業和中國人在非洲可能出現的任何瑕疵。一些企業的個案被渲染成帶普遍意義的國家行為,正常的資源開發合作被描繪成資源掠奪,以高效低價競標成功的項目被指責搞了暗箱操作。另外,他們的指責和批評也指向中國政府一貫堅持的不干涉內政原則,認為這是對所謂“無賴國家”或“失敗國家”的變相支持,不利于西方在非洲推動的民主、人權事業。
中非合作以互利共贏為基點。歷史上,正是西方殖民者讓非洲淪為其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使非洲形成了依賴西方宗主國的依附型單一經濟結構。事實上,當西方指責中國掠奪非洲能源時,西方跨國石油公司正在加大對非洲能源領域的投資,擴大從非洲的石油進口。在全球對非洲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總投資中,占絕對大頭的仍是美國和歐洲國家。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制造業和服務業領域。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在《為什么中國在非洲投資?來自企業層面的證據》一文中指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還只是一個對非投資的“后來者”,而且中國企業對非洲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服務業。更為重要的是,中非能源資源合作與西方石油公司掠奪式開采有著質的區別。2015年發布的《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提到,中非資源合作本著“互惠互利”以及“合作共贏、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幫助非洲國家加強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和加工能力,提高初級產品附加值,增加當地就業和創匯,將能源資源稟賦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和惠及民生的成果。
中非合作給非洲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中非貿易特別是物美價廉的中國日用工業品為非洲人民提供買得起的商品,提高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正是得益于與中國貿易的大幅增長,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近10年來取得近6%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對非援助、投資和經貿活動,不僅使受援國實現外援和外資來源的多元化,增強了非洲自主選擇能力和決定發展道路的自主性,而且增加了非洲國家的就業和稅收,培養了大批人才,帶來了大量適用技術。研究中非關系的南非學者馬丁·戴維斯指出,非洲的發展和中國在非洲投資貿易活動的開展呈現出一種緊密的正相關和共生共榮關系。
中國阻礙非洲民主發展是無稽之談。“民主”“人權”“良政”不是海市蜃樓,不可能依靠漂亮的口號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而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民主、法治意識提高的基礎上。中國在非洲開展經貿合作,幫助非洲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際上就是在夯實非洲實現民主和良政的經濟基礎和人力資源基礎。非洲發展道路的選擇權掌握在非洲人民手中,中國是不是在搞“新殖民主義”,非洲國家和人民最有發言權。在第二屆中非峰會上,非盟輪值主席、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曾有一段精彩的脫稿發言:中國在非洲,正在做過去非洲曾期待殖民者做的事;如果當年的殖民者們有耳朵,請他們也聽聽習主席的講話。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中非合作 “新殖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