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媒體:基層紀委書記敢不敢監督反映黨性觀念強弱
安徽宿州宋廟小學“要求受助貧困生出錢請吃飯事件”,是一樁刺痛人心、影響惡劣的丑聞。本報連著三天在頭版刊發關于該事件的調查報道,目的就是通過解剖麻雀,揭示其害,批判錯誤,警示他人。
不去解決問題,最終問題就會解決你!這一事件,從小變中、中變大、單變雙,到最后引發20名相關責任人被處理的嚴重后果,有兩個關鍵人物可謂“貢獻良多”——時任埇橋區教體局局長朱勇,時任埇橋區教體局紀委書記杜玉侯。在聽聞頂風違紀問題發生、群眾利益受到侵害后,本應該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的此二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一個面對媒體想捂著蓋著,一個臨“危”受命忙“協調”……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很快由調查者變成了被調查者”,雙雙受到重處分、丟了烏紗帽。
在紀言紀。監督執紀問責是紀委職責的準確定位,是黨章規定紀委“三大任務”的實現路徑,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基層紀委書記作為監督執紀問責的一線指揮,有沒有擔當精神、敢不敢監督、愿不愿監督,不是簡單的思想問題,背后反映的是黨性觀念的強弱;不是一般的工作問題,而是忠實履職還是失職、瀆職的嚴肅問題。從調查報道來看,杜玉侯身為紀委書記,該為的不為、不該為的亂為,“一直未就事件展開調查,反而試圖以有償新聞的方式阻止媒體曝光”,這是典型的角色錯位;在紙包不住火之后,不僅沒有知錯就改,反而錯上加錯,匿情不報、欺瞞組織,造假串供、執紀違紀。其所作所為,越來越離譜,哪像紀檢干部干的事?哪有紀委書記的樣子?
從角色錯位到監督失位,從偏出一尺到偏出一丈,執紀者反被紀“執”,多么慘痛的教訓!雖然說板子打在杜玉侯等人身上,但應當警醒、反省和深思的,不能只是這幾個人或一地一域。該事件背后折射的諸多共性問題,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并不鮮見,不同層級的紀檢機關和紀委書記也是可以“對號入座”的,切勿以“旁觀者”和“沒事人”自居。比如,出了亂子、怕打板子、就捂蓋子的慣性思維和純熟手法,是不是似曾相識?只想著與同級黨委搞好關系,對“得罪人”畏首畏尾,以“滅火”、“擺平”、“抹案子”為能事,是不是“彼此彼此”?“種別人的田”樂此不疲,主業主責棄耕撂荒,被群眾譏為“不抓耗子的貓”、“拔了刺的仙人掌”,是不是亦有所耳聞?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執紀者不擔當,其害在養癰遺患、縱蠅成虎。當前,人民群眾對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和廉潔問題反映最突出,必須堅定不移正風肅紀、反腐懲惡,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鞏固黨的執政之基。面對依然嚴峻復雜的反腐敗斗爭形勢,紀檢干部就必須鐵面執紀、一寸不讓,尤其是紀委書記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認真勁兒,敢于擔當、敢于較真、敢于斗爭,該得罪的人就要得罪。如果畏首畏尾、不敢監督、不想監督,對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無動于衷、無所作為,諸如此類的不擔當蔓延開來,“弄得保護錯誤的力量大過伸張正義的力量”,結果必是綱紀不彰、人心晦暗、貽害無窮。
監督執紀問責是“得罪人”的活兒,紀委書記的擔當就體現在“得罪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無畏顯大擔當。這里的“大”,就是黨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就是對民族、歷史負責“成其大”。只栽花不栽刺的好人主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庸俗哲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油滑習氣,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格格不入,與紀委書記的角色擔當南轅北轍,不能任其泛濫、坐視不理,必須切實加以糾正。(記者 陳治治)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基層紀委書記 黨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