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建議借助互聯網破解看病難
建立合理的雙向轉診分配機制
早在2014年10月,湖北省就出臺了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試點一年多來,分級診療仍存在“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反差。推行分級診療到底“路在何方”?
昨日,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在提交的一份集體提案中建議,借助互聯網依托大醫院,建立新型醫療聯合體,讓大小醫院共同成長,緩解看病難問題。
問題
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短缺
待遇差、地位低,基層醫療機構留不住人;受編制限制,這些機構又進不了人。提案中在分析分級診療存在的問題時,“人才不足”位居首位。
提案認為,基層醫護能力不足。例如,很多鄉鎮醫院做不了下腹部手術,按要求應“雙向轉診”,但鄉鎮醫院既無法準確識別病人該不該上轉,又不敢接下轉病人。同時,受基本藥品配備制度的限制,鄉鎮衛生院藥品配備品種較少,病人下轉后藥品無法銜接,影響到上級醫院的下轉比例,以及患者對首診醫療機構的選擇。而受診療費在醫療收費總額中占比的限制,基層醫療機構檢驗設備利用率低,影響診療水平,也拉低了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度。
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
除了人才,機制的瓶頸同樣成為影響分級診療的重要方面。提案中提出,以下轉病人為例,上級醫院的積極性往往不高。因為大小醫院都有生存壓力,結果就是大醫院憑借人才、技術、硬件優勢,輕重病人通通收進。
同時,基層醫療機構的職責功能與其經濟效益不相匹配,如鄉鎮醫院需承擔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工作,醫療服務僅為其中一項。而按照目前的績效考核機制,就診病人的多少與基層醫院醫生的酬勞關系不大,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導致基層醫療機構對分級診療沒有熱情。
目前,為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出現大醫院“牽手”基層醫院等形式的醫聯體。但提案中認為,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的分工協作未完全形成,沒有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甚至有些醫聯體各自為政、互不連通,形成信息孤島。
建議
建立合理的雙向轉診分配機制
提案建議,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改變目前的醫療供需錯配現象。首先,完善現行醫保制度,對醫療機構應是超支不補、節約歸己,而不是現在的超支有懲罰、節約無獎勵。建議對各級醫療機構醫保支付比例拉開差距,并提高門診報銷比例,而不是迫使病人想盡辦法住院。
此外,適度區分不同等級醫院、不同級別醫師的醫療服務價格,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引導病人有序就醫的效果。同時,財政部門應取消對基層醫療機構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方式。收支兩條線的缺陷如“鞭打快牛”、“鼓勵后進”已逐漸暴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吃大鍋飯,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乃至出現推諉病人、業務量下降等情況,違背了改革初衷。
借助互聯網建新型醫療聯合體
提案還提出,醫聯體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基層的壓力。如果再能引入互聯網思維,醫聯體將能更快地破解分級診療不暢的種種頑疾。對此,提案建議衛生行政部門推動社會力量運用“互聯網+”,搭建互聯互通的新型醫聯體平臺,大醫院帶動小醫院,有效提升醫患雙方參與分級診療的積極性,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最大限度實現信息化大數據在推進分級診療方面的作用。
分級診療,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服務能力是關鍵。對此,提案建議應建立全科醫學標準,培養全科醫生隊伍,健全基層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體系。提案介紹,發達國家實現分級診療制度,靠的是一支強大的全科醫生隊伍。以英國為例,僅有10%的醫療費用花在基層初級衛生保健服務上,但基層卻承擔了90%的醫療服務。這說明,全科醫生可以診治大部分疾病。同時,調整基層醫療機構藥品配備種類,鄉鎮衛生院配備基本藥品,滿足常見病、多發病及由上級醫院轉診后行康復治療的常用藥品需求,確保患者的基本用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記者周壽江 趙貝 葉純 李光正)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九三學社 湖北省 互聯網 看病難 雙向轉診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