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邵寧:國企改革如何探尋新空間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兩大特點:第一,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這是貫穿整個文件的一條主線。第二,文件中提出的一些改革的措施和改革的原則基本符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說堅持統一監管、分類改革,混合所有制不能行政推動及國有企業的外部監督系統需要整合等等。
邵寧
前一段時間各界對國有企業改革爭論不小,各種解讀都有。但從《意見》看,它所提供的改革空間很大,深入解讀和理解《意見》,就能對一些爭議問題做出回答。
國資出資人職責到底是什么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前段時間爭論最大的問題。
黨的十六大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描述可以概括為“三結合、三統一”。2003年根據這一依據成立了國資委,集中了大部分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這項改革使得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責任在政府層面第一次變得清晰了,國有企業的外部環境第一次變得簡單化了,從而實現了一次重大的體制變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描述可以概括為“管資本加授權”。現在關鍵的問題是,“三結合、三統一”和“管資本加授權”之間是什么關系?
這二者之間應理解為內在一致的遞進關系,其具體的工作含義是:堅持集中統一監管的原則,同時要求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按照“管資本加授權”的精神去規范行為,進行自我改革,成為一個合格的出資人機構。
集中監管的體制在政府層面責任是清楚的,而責任清晰是做好工作的基礎。但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會把制度的合理性與具體機構、人員的素質混在一起,兩者其實應該分開。集中監管是一個合理的體制,應該堅持,如果現實的出資人機構履職不夠好,可以督促出資人機構進行自我改革;如果自我改革做不到,可以對機構進行改組,而不能把一個合理的制度基礎輕易地放棄掉。這次《意見》堅持了集中監管的原則,并且作為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另外,管資本是國資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狀態,是改革的目標。雖然目前國有企業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不少,但是下一步國有企業改革的難度仍然不能小看。對下一步改革需要有充分準備,尤其是面臨新一輪的結構調整,從原有的經濟常態轉向新的經濟常態,又會有一大批失去競爭力的企業和過剩的生產能力要退出市場,難度仍然很大。這一過程中,出資人機構僅管資本是不夠的,完整的概念應該是管好資本、推進改革、調整結構、維護穩定。
“混改”推進空間在哪里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意見》出臺前后社會各界關注的另一焦點。《意見》對混合所有制問題很謹慎、很實際。混合所有制改革應該是一種市場主體之間的自主選擇,所以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時間表,不能搞行政推動。
《意見》提出,混合所有制企業搞員工持股要“試點先行”。“試點先行”的提法非常符合實際。因為一般情況下,普遍的、平均的員工持股效果并不好,它可能會形成新的大鍋飯,而且企業的分紅壓力會非常大;而經理層和業務骨干持股,一般是有好的效果。但是要實現良好效果,事先必須設計好退出機制,即在崗時持股分紅,一旦不在這個崗位,需要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贖回所持股權。
在退出機制設計方面,以前一些企業沒有經驗,事先沒有設計好退出的機制。骨干員工持股前幾年效果很好,結果隨著時間越來越長,被激勵者逐漸地轉向企業之外,而企業內部新的員工反而沒有足夠的機會。所以,好的退出機制就是保證激勵對象在企業內部,而且在關鍵崗位上。
國企“一把手負責制”如何完善
在關于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的問題方面,《意見》提出解決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明確董事會外部董事應當占多數,這兩條恰恰是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最重要的結論。
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當時的出發點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就是想解決一把手負責制體制下企業的決策機制問題。通過董事會試點國資委派出外部董事進入企業董事會,而且要占一半以上,以此形成對一把手的制衡。
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第一次從制度層面對一把手負責制進行改革和完善,其探索產生了實效。實際試點的含義可以擴展,一個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不能靠個人,而是靠制度。
關于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領導的問題。黨組織在國有企業要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第一,黨組織參與重大決策;第二,黨管干部。探索結果證明,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黨的領導,和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可以有效結合。但是必須明確,黨管干部管的是政治要求,管的是能不能用,而怎么用、在什么崗位上用,是董事會、經理層選人用人權的范疇。只要把這兩條明確,兩者就可以非常好地結合。
(作者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資委原副主任,本文為作者在2015上海國資高峰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邵寧 國企改革 市場化 混合所有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