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廉價表達比“學生冷血”更可怕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如何才能不被喧囂的輿論左右。應該懂得,真正的觀察必須尊重事實的完整與準確,而不是腦補真相輕易做出價值判斷。
17日,一則《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中學生平靜做題——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何以造就?》的網帖在社交媒體上被大量轉發。這篇文章引發了網民對學生冷漠的指責,并批評學生是“考試機器”。但隨后記者反復核實,事實是,學生第一時間發現了老師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師,而校長也在很短時間內趕到了教室。
“老師猝死在監考中,學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此情節殘忍且刺激,在社交媒體上很容易發酵成一篇“熱文”;人們在轉發討論時,也往往忽視了去求證事件真相。“只知道分數而缺乏最起碼的生命敬畏”,這樣的批評角度也很適合拿來描摹中國教育病。不明真相的網民,就這樣被裹挾在炮轟中國教育病的情緒中,一時間,竟不知去探尋“事實”和“真相”到底怎樣。
如今,劇情逆轉了。這在互聯網自媒體時代并不稀奇。以該網帖為例,信息發布者是學生家長,他的“消息源”只是女兒和幾個孩子的說法,現場情形到底如何他并未求證核實,而只是根據自己獲取的簡單信息腦補了所有現場情形。一篇漏洞很多的網帖,何以蒙蔽萬千網民的眼睛而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原因只有一種——它所傳達出的情緒和立場傾向,恰恰滿足了某些網民的需要。
每一起逆轉劇的背后,其實都在拷問我們對真相探究的敬畏。不夸張地說,自媒體時代的信息越來越廉價,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的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探究真相”成為一種稀缺品質。發布者缺乏求證的專業素養,圍觀者只要看到符合自己情緒的信息,就習慣性地隨手轉發。聚集與發酵,很容易把那些帶有公共性底色的信息帶入輿論場。而自媒體時代,信息的每一次“再傳播”其實都強化了個人判斷的色彩,它不僅僅是信息的純粹傳播,更大程度上也是情緒的多次發酵。
中國的教育有沒有問題?當然有。但這些問題并不能和“年輕女教師猝死監考中”發生聯系。忽視完整的事實,只迎合自己的判斷,已成為當下社交媒體上的一種非典型輿論生態。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其實并不缺乏觀點。事實上,每個人都在以守望者的姿態觀察評說著這個社會,這種積極的介入姿態讓人欣慰,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如何才能不被喧囂的輿論左右,這是每一個觀察者努力的方向。每一個人都可以以社會觀察者的角色定義自己,但是,他應該懂得,真正的觀察必須尊重事實的完整與準確,而不是腦補真相輕易做出價值判斷。
如果一個人的表達過于廉價,那這種表達到底還有多少意義?或許這才是《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的網帖帶給人的警醒。當然,這種廉價的表達也不足以悼念考場上英年早逝的女教師。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 “學生冷血”廉價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