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成品油價格改革如何行穩致遠
在市場端長年運行的補貼制度和補貼負擔,將被新設立的成品油價調控風險準備金制度部分取代。前者的出資者方是全民,后者的出資方是廣大車主,用油越多者,可能的出資額也相對越大。新機制的最大亮點在于非車主不再均擔補貼額度,有利于維護基本的社會公平。
一個月前被臨時暫停的成品油調價機制重新恢復,從今天零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下調140元和135元。雖說調幅不大,但在較短時間內激活了成品油隨行就市定價的既有做法,同時被激活的還有經修改完善的成品油定價機制。
相較于2013年生效的舊版定價機制,新機制主要有兩大變化:一是設定成品油調價的“地板價”和“天花板價”,當國際油價低于每桶40美元或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成品油價的調價機制自動失效,當國際油價在每桶40美元至130美元的價格區間波動時,成品油價該降則降、該漲則漲,降與漲的間隔周期(操作依據)仍然以舊版的10個工作日為期。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國內成品油價從政府一口價(計劃價)、政府指導價一路前行,目標始終瞄準最終實現完全的市場定價。今日生效的新版成品油定價機制,因依然設定有“地板價”和“天花板價”,雖說還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定價,但畢竟向市場定價的終極目標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另一個變化是,建立成品油價調控風險準備金,當國際油價低于新設“地板價”時,新機制在降價端失效所實際產生的“額外批零價差”,全部納入新成立的成品油價調控風險基金,用作補貼煉油側或開采側因國際油價波動而造成的實際虧損。
按照成品油價改新機制,當國際油價高于“天花板價”時,隨著新機制在漲價端失效,相當于對全國數億車主實施了特定的價格保護。當然,從短期看,國際油價重新沖破每桶130美元幾乎是天方夜譚;從中期看,這種價格保護機制被啟動的概率并不高。而從長期看,隨著各種新能源規模化開發與使用,以及節能減排技術措施的進步與推廣,國際成品油供大于求的總格局已很難出現翻轉,這就意味著,新設的價格保護機制很可能永無啟動的機會。
同樣開采石油,各產油國的開采成本差別很大,這中間涉及開采難度、油層深淺、油品品相、出油率、自噴采油還是灌注壓油、原油運輸距離等一系列差別,而油品品相和出油率,又關乎煉油成本的差別。所有這些差別最終都會傳導到成品油零售價格上,在供求關系之外,成本成為各國成品油定價中所占權重最高的部分。所以,壟斷式開采與銷售油品,雖說也會傳導到成品油的定價中,但畢竟不是決定實際價格的決定性因素。
此外,一國成品油的零售價格還與該國原油自給率直接相關。中國的情況是,總需求的64%依賴進口,國內自產原油至少要賣到每桶50美元才能大體保本。如是,中國“半自給半外供”的石油產業,在新機制降生之前,始終存在著令國人不易看懂、長期困惑的兩大怪象:當國際原油價格高企時,鑒于油價關系著許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政府必須適度抑制成品油價不至于漲幅過大,只能被迫向“兩桶油”的煉油側提供大額煉油虧損補貼;當國際原油價格跌成“白菜價”時,為維持原油勘探開采的投資強度,政府只能又向“兩桶油”的開采側提供大額開采補貼。而無論是煉油側還是開采側,幾乎所有的虧損補貼都來自于政府稅收或其他政府性收入。
由于補貼其實來自于公共財政,在公共財政總盤子中,若甲的盤子不得已而擴大,乙、丙、丁的盤子就會相應縮小。所以,這類粗線條的“暗補”,說到底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以犧牲全體民眾的部分公共福利,作為“價格維穩”的代價。
此次成品油價格改革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是,在市場端長年運行的補貼制度和補貼負擔,將被新設立的成品油價調控風險準備金制度部分取代。前者的補貼屬于行政行為,后者的補償則系半市場行為;前者的出資者方是全民,后者的出資方則是廣大車主,且用油越多者,可能的出資額也相對越大。在社會端,新機制的最大亮點在于非車主不再均擔補貼額度——雖說此前分攤額度并不大,但終究涉及基本的社會公平。
價格改革是難啃的改革硬骨頭,可剖析成品油價改這只麻雀,我們當不難確立起以下共識:行穩致遠的成品油價改,可作為推進其他民生類價改的一塊樣板;成品油價格2013年以來的兩大步,都充分利用了國際油價持續下行的兩個窗口期,使價改的綜合成本相對較低;成品油價改對廣大車主是利大弊大眼下很難定量描述,但價格生成趨于透明,改暗補為明補,一定是市場化價改的根本方向;成品油價改的下一個目標,將是完全做到由市場定價。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成品油 調控 風險 汽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