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三十年的堅守
——記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政協委員黃瓊
她一心投入麻風病等慢病防治工作,一做就是31年;她與丈夫“一把雨傘、一個水壺、一個挎包”,長年累月穿行于茫茫大山,開展麻風病檢測工作,為患者送藥、治療。這個人就是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政協委員、縣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長黃瓊。
黃瓊憑借自己對麻風病防治工作的鉆研以及在慢病領域過硬的臨床經驗,先后獲得“全國麻風防治先進工作者”和特殊貢獻獎、貴州省“重大公共衛生服務農村婦女乳腺癌篩查項目工作先進個人”、銅仁市“疾病預防控制先進工作者”以及德江縣“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自2011年底擔任縣政協委員以來,黃瓊先后提交提案8件、社情民意信息5條,為全縣慢病防治工作出了力。
對患者如親人
1984年,黃瓊從貴州畢節撒拉溪衛校畢業,被分配到余慶縣防疫站從事麻風病防治工作。1988年,她申請調到德江縣,與丈夫何愛民一起從事慢病防治工作。
“很多人對麻風病人有歧視,作為醫生,我們有責任為他們的希望與尊嚴堅守,我和丈夫都是學麻防專業的,我的公爹也是一輩子從事麻風病防治工作,我們也要在這個崗位上努力工作一輩子。”黃瓊說。她沒有失言,盡管縣疾控中心麻防工作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她依然堅守在這個崗位上。
30多年來,為麻風病等慢病患者送藥,開展線索調查、疫點普查、家屬檢查、治愈者復查,黃瓊走遍了德江的20個鄉鎮100多個村莊,全縣只要有慢病患者居住的地方,就有她的足跡。
1988年,開展麻風病整村篩查時,黃瓊看到衛生院提供的名單上有一位與她同齡的女患者,她第一次去這位患者家說明來意時,病人家屬卻矢口否認。她沒有放棄,第二次又來到病人所在的村子,向村民打聽,村民們都說“不知道”、“沒看見”。后來,她變著法子找到了這位患者。經黃瓊耐心勸說,患者才說自己12歲時就出現了病癥,怕傳出去名聲不好,就一直在閣樓上生活,10多年來從未下樓。
看到這位病人已經出現了畸殘,當時黃瓊想說的很多責備的話,一句也沒有說出口。自那時起,黃瓊開始一邊給患者用藥治療,一邊進行心理疏導,在她的堅持和精心呵護下,這位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并好轉,現在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如果沒有黃醫生當年的執著和堅持,我可能已經不在了。”筆者找到當年那位患者時,她流著淚說,“現在,黃醫生和她的丈夫還經常來,叮囑我按時吃藥。”
很多患者都說,黃瓊和她丈夫何愛民對患者如親人,經常給他們送藥、檢測,還會給大家帶去白菜、南瓜、茄子、辣椒種子讓他們種植,幫助患者生活生產,樹立信心。
讓麻風病人有尊嚴地生活
“早期的麻風病人因治療不及時,大多落下面癱眼瞎、口角歪斜、四肢殘缺等后遺癥,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低,容易受到歧視。”黃瓊說,“與世隔絕,缺少家人的關懷和社會的包容,這些都給他們的內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加之,患者本身的自卑,有些病人一輩子都生活在孤獨和陰影里。”黃瓊長期與患者接觸,感同身受。
麻風病患者大多生活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衛生條件極差的村寨,很少有人愿意跟他們接觸,患者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名政協委員,黃瓊多年堅持為麻風病防治工作呼吁。
2011年10月底,貴州省出臺《貴州省消除麻風病危害五年行動計劃(2011—2015年)》,黃瓊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在2012年初召開的縣政協全會上提交了《關于提高麻風病患者生活補助標準的建議》、《關于落實麻風病治愈病人關愛措施的建議》兩份提案,建議由縣民政部門牽頭,根據《五年行動計劃》文件精神,將麻風病患者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疇,按620元/月進行兜底;加大醫療救助力度,減免新農合參保金,提高患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還建議從子女入學、住房保障、康復矯治等方面落實對麻風病治愈病人的關愛措施,引導社會消除對患者的畏懼和歧視,讓患者有尊嚴地生活。
多年在基層工作,黃瓊深知群眾冷暖。她通過實地調研,先后撰寫了《關于為麻風病患者配置必要的生活設施和醫療、康復設備器材的建議》、《關于切實解決好住村病人治療、康復和生活問題的建議》、《關于創建無煙單位的幾點建議》等6件提案,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及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促成了部分群眾利益訴求的實現,拉近了政協委員與群眾的距離。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名政協委員,提提案要有依據,必須做到為政府分憂、為群眾解愁。”黃瓊說,“2015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大力推動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意見》,這幾天我正在學習研究文件,希望通過學習調研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
“麻風病可以治愈,全社會對麻風病的歧視也可以治愈,但這還需要時間,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黃瓊說。“當前,黨中央提出全面同步小康,我想,這里面也有麻風病患者的小康,我有責任幫助他們醫治病痛,更有責任引導他們樹立積極的心態,力所能及地發展生產,實現他們的小康!”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政協)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黃瓊 麻風病 慢病防治 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