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人民日報任仲平:中國的奮斗與世界的未來 處在命運的交匯點上
(三)國際社會公認的一個事實是,當代中國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國外交之一。60多年來,如果說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外交是“1.0版”,確立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基本角色;改革開放30多年的外交是“2.0版”,確定打開國門、融入世界的基本定位;那么,今天的中國外交,正在進入“3.0版”——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建設者,在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千金只為買鄉鄰”“兄弟同心,其利斷金”……2015年,馬不停蹄的行程中,習近平主席一次次引用中國古語表達心意,以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經略周邊、開拓周邊,成為中國外交布局的突出重點。訪問“巴鐵”,八架梟龍戰機護航,中巴迎來雙邊關系發展新契機;訪問越南,瞻仰胡志明陵,寄語中越兄弟情義永葆青春;訪問新加坡,為胡姬花命名,陣陣馨香見證中新友誼。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常見面、多走動”的密集互動,有力回擊了一些人以“門羅主義”的舊有邏輯推演中國走向的說法,加強了周邊合作、維護了地區和平、促進了地區發展,把中國與周邊國家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這幾年來,在理念和實踐兩個層面的不懈探索,讓今天的中國為“大國與其周邊如何相處”這個國際關系領域的悠久命題,開創了新的范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價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來自中國的這些倡議得到積極響應,地區經濟融合呈現“多路推進,兩翼齊飛”的進取陣形。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今年早些時候曾說,“談論‘亞洲世紀’的到來已經有25年了,現在是時候讓它成為現實。”而中國,正是讓其成為現實的力量。
如何讓不同歷史文化傳統、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國,鼓起繞開“修昔底德陷阱”的勇氣,找到“不能被問題牽著鼻子走”的智慧,過往歷史非但沒有提供現成答案,相反一再出現反面案例。德國學者沃爾夫岡·希恩甚至在專著中預言,隨著中國日益崛起,中美可能滑向一場“新冷戰”。
然而,中國領導人就中美關系展開的思考與行動,中美合作在諸多領域所顯現的全球性影響,與悲觀者的論調形成了鮮明對比。“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中美擁有廣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習近平關于中美關系的一系列論述,展現了開創大國關系新模式的政治擔當。
從“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從莊園會晤、瀛臺夜話到白宮秋敘,中美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逐步書寫國際關系史嶄新一頁。就連布熱津斯基這位老牌戰略家也不禁發出感慨:“一個當前的大國與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聯結在一起”,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在俄羅斯,引用銘文“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世長存”,回望中俄浴血奮戰的共同歷史;在美國,以馬丁·路德·金名言“做對的事,任何時機都是好時機”,矚望中美互信互利的嶄新航程;在英國,以莎翁名句“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放眼中英再度攜手的“黃金時代”……這一年,習近平主席推動中俄、中美、中歐關系取得新進展,為當今國際關系體系增加了迫切需要的穩定性。實現與各大國的良性互動、合作共贏,三年來的中國實踐為整個國際關系體系正常運行作出貢獻,也為自身進一步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形成了一套以哲學為引領的全方位大國戰略。
“中國謹慎地走入了大國角色”,有外媒如此評價。從周邊出發,由大國輻射,從淺到深、由點到面,中國外交新格局的開拓,推動著國際秩序朝著更為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
(四)歷史學家麥克尼爾在《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一書中,以“此起彼伏的大海”比喻人類的歷史,這樣的歷史沒有“中心”,世界秩序就是在各種力量的溝通和影響中產生。今天,世界秩序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各種力量的激蕩交匯之下,變革正在發生。
“就像一個長大了的人,還穿著小號衣服,處處難受。”有人這樣評價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體系,時代的變遷,經濟與政治變化,已將它推到重構的風口。
如何建設“美好的世界”?有人提出“霸權穩定論”,主張打造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大國來統領國際事務;有人提出“全球治理論”,主張各國弱化主權,制定共同的規則來管理世界;有人提出“普世價值論”,主張推廣自認為“先進”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來一統天下。然而,這些理論帶來的,卻是近年來的經濟低迷、地緣動蕩、恐怖危機、文明摩擦,西方學者甚至驚呼人類正在走進“失序的世界”。
“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一國的事情由本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商量著辦”。今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必須“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商量著辦”,簡單的四個字,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蘊藏著中國因勢而謀、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深刻思考。
世界的事情,為何需要“商量著辦”?因為經濟全球化讓人們利益相互交融,社會信息化讓整個地球安危與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一方面,“獨行快,眾行遠”“一棵樹擋不住寒風”;另一方面,“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很多問題不再局限于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
世界的事情,為何需要“商量著辦”?還因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正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一家獨大或者幾個大牌說了算的路,走不通了。
國際秩序的調整,游戲規則的演進,涉入其中的國家注定難以“皆大歡喜”。但正如那句蘊含智慧的古老諺語所言,風向轉變的時候,有人筑高墻,有人造風車,區別在于是否有眼光和胸襟。
有學者視2015年為“國際秩序變革年”,在這樣的年份里,我們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更有腳踏實地的責任與擔當。不久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一份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決議,這一決議基本遵循了中國提出的“四步走”框架思路。拓展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的合作路徑,完善中國—東盟、中阿合作論壇等多邊平臺,推動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發揮更大作用……中國以更加積極的作為,弘揚“商量著辦”的處世之道,踐行“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
2015年,中國繼續踐行自己的承諾:“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特別是要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說話”“把維護我國利益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年初,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華舉行,全面啟動中拉整體合作機制。4月,中國同廣大亞非國家一道思考,如何讓“萬隆精神”煥發新的光彩。9月,中國和聯合國共同舉辦南南合作圓桌會、全球婦女峰會,宣布設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12月,習近平同非洲50國領導人及非盟委員會主席共聚一堂,全面規劃中非未來各領域合作。會上,非洲國家領導人這樣感慨:“對于中方提出的倡議,我們無從補充,因為就連我們沒有想到的領域,中方都已經幫助我們想到。”
從“中國方案”到“中國行動”,世界看中國的眼神正在明顯變化。時事評論家扎卡利亞在《后美國時代》一書中評析:“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見證這樣真正的全球增長。在這樣的國際秩序里,世界各國不再是被控制者抑或旁觀者,他們將是參與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運轉。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秩序。”今天的世界,正在朝著這樣的國際秩序邁進,而中國正是其中越來越重要的推動力量。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中國 世界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