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房地產如何迎接供給側改革
2015年的房地產行業可謂糾結。庫存依然在攀高,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11月達到了69637萬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萬平方米。房價方面,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依然在水深火熱之中,大中城市也是冷熱不均、動蕩不定。70個大中城市住宅價格指數前4個月環比下降,自5月開始,整體上反彈明顯,年末甚至出現了加速上漲的趨勢,但深圳房價見頂回落的“風向標”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房地產開發的投資信心最能說明問題,2015年前10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僅增長2%,住宅投資增速更僅同比增長1.3%,已經直逼金融危機時期。
2016年,房地產行業的主基調恐怕還是去庫存。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了房地產的供給側改革。1998年,我國進行需求側改革,確立商品房市場主體地位,開啟了房地產的黃金時代,房企只需拿地、蓋房即可,不愁賣;這一次的供給側改革,房企需要想辦法最大化地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能把房子賣出去。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會對一個行業產生重大影響。那么,房企應如何把握供給側改革的機遇?
春江水暖鴨先知,資本市場實際上已經明確給出了答案。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對所有的房企暫時都是利好,因為可能會有稅收、信貸、補貼、戶口,甚至是政府采購等一系列的利好刺激,所以股市中的房地產板塊在年末忍不住集體躁動了一下,這實際上是在提醒房企,千萬不要錯過為自己留下生存本錢的行業性機會;另一方面,又出現了鮮明的分化,第一輪是那些率先打出轉型旗號的房企漲停,接著就變成了萬科、保利、招商等巨頭唱戲,這是不是又在暗示,基于房地產+的轉型大有可為,供給側改革之后的房地產將逐步邁入寡頭格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明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實際上也說明,供給側改革不會人為創造需求,而是放開市場,讓市場去激活與創造需求。未來,消費者必然越來越挑剔,對住房的需求已經從人住升級到了人居。要激活與創造需求,就不得不進行產品升級,為用戶創造浪潮之巔的生活新體驗;就不得不進行服務升級,為用戶打造全新的人居服務產業鏈;就不得不進行營銷升級,把為用戶創造的最大化價值傳遞出去。無論是科技、綠色,還是文化、養老、物流、金融等,機會恐怕更多的是留給了細分龍頭和綜合巨頭了。
用戶決定市場,歷史越悠久、規模越大的房企,擁有的批量用戶越多,這就為轉型提供了最大的便捷。供給側改革,消化庫存的行業性機會正好可以回籠資金,自然就成了房企避免 “僵尸企業”命運的大好機會。從重資產模式向輕資產模式的轉型,從住宅開發銷售向商用物業持有并重轉型,從依賴低成本土地向依賴規模和控制能力降低成本轉型,從依賴土地自然高速增值向依賴產品價值提升利潤率轉型,從純住宅開發向產業綜合地產開發轉型,從地產開發行業向業務多元化轉型,從依賴房價上漲獲取高利潤向依賴高周轉提升凈收益率轉型,從單一的房產向互聯網+、房地產+轉型……市場的大門都是打開的。
機遇只會光顧那些有準備的人,企業也是一樣,“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企業”。房地產的供給側改革,沒有標準答案,一切都將取決于房地產企業的選擇與踐行,一切都將接受市場和用戶的不斷檢驗。思路決定出路,如何才能更好地擁抱供給側改革的機遇,如何也在自己的企業史上畫出濃墨重彩的拐點,從而成為“時代的企業”,道理一樣適用。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供給側 房地產 去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