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尋找提高大眾審美的共鳴點
——對話中國著名電視劇導演
最近,由鄭曉龍執導的《羋月傳》熱播,引發人們對這段歷史的極大熱情。新媒體上掀起一股民間自發學習、研究的熱潮,關于當時的服飾、儀規、乃至生僻字等冷知識,都被無形普及。
自從電視走進大眾,影視劇就成了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愉悅觀眾內心世界的重要休閑文化形式。那么,應該如何審美,怎么判斷一個電視劇的好壞呢?
鄭導給孫儷講戲
提高大眾審美
當下,中國國產影視劇題材百花齊放,都市情感劇、抗戰劇、偶像劇、傳奇劇等都找到一席之地,分眾化趨勢越發明顯。
“既要尊重年輕人的審美,也要堅守創作的底線,努力去尋找共鳴點。譬如,真善美,人性光輝、尊嚴、人格,年輕人也應該很喜歡的。”鄭曉龍說。
“現在有很多片子,曲解歷史、價值認識,為了掙錢,算計、跟風。反而不成。”鄭曉龍說,他從來不去想,下一步哪個題材會大熱,“你聚焦于品質,做好了自己,才可能創造歷史。”
越來越多的“雷劇”,也讓他難受。“帶壞了我們的孩子。我建議校園教育要真的給孩子多一些美學教育,現在太少了。”
鄭曉龍
說話直率的鄭曉龍,出生于軍人家庭,從小聽著起床號、熄燈號長大,接受的教育是當職業軍人,上戰場,殺敵報國。
他崇拜切·格瓦拉的革命理想主義,也感恩父母言傳身教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文革”期間,他大量閱讀,看了很多西方文學作品如《悲慘世界》,以及不少內部電影,會為《魂斷藍橋》的劇情好幾天提不起精神。
“這些成了我的啟蒙,慢慢沉淀在血液里,化作人文精神的教養。”正如他的作品中講述的故事,以真誠和良善的意志為底色,充滿了對外部世界、現實與人性的隱喻,以及對時代的敬畏,仿若一幅幅在浩瀚歷史文明中構筑的人性圖景。
《羋月傳》劇照
人物是電視劇的核心
好的影視作品關鍵是什么?故事的細節,人物的塑造。鄭曉龍說,有的故事很熱鬧,但里面沒有性格鮮明的人物。優秀的作品,你可能忘了情節,但一定不會忘記人物。這就是文藝作品應該追求的。
“作品一定要特別努力去刻畫人。創造、塑造人物,靠著對人的認識,理解、定位,而不是小聰明。”他說。
《羋月傳》劇本創作是從2012年開始,幾經修改,主要聚焦于羋月的形象。鄭曉龍透露,劇本第一稿的羋月,被寫成一個心機女,心機重、利用人。
“羋月不能是這樣的人。沒有良善,她能成功嗎?”一向重視人物塑造的他,對劇本提出了重大的修改意見。“唯有人物得到正確的定位,才能完成作品、歷史賦予她的責任。”他要求,羋月是什么樣的出身、性格,一開始就要準確設定。
按照他的設計,羋月小時候,才四歲就有男孩子的膽識,敢于做人家沒做過的事,她敢叫大王站起來,拍大王屁股;被散養、野生長大的她,有很多天生的樣子,她問姝公主“你會放屁嗎”,她上樹、偷鳥,不愿被束縛,自由、率真極了。這些也是奠定她未來成為改寫歷史的一代女政治家的品格基礎。
鄭曉龍說,“每個觀眾都能讀到他們心目中的羋月,不論喜愛或是批判,都是一種心境的映照。”
有關部門給這部劇的審查意見認為,羋月的傳奇一生是一部奮斗史,對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成長和成才提供了勵志的榜樣。該劇對當今處于改革開放關鍵時刻的中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我的作品總是與現實或多或少有所聯系,作品中總有一些自己對時代、世界的認識。”鄭曉龍說。
要有人類的通感
怎么向海內外講好中國故事?鄭曉龍是這個當下熱門話題在文藝界的較早實驗者。
以《金婚》為例,這部劇在2006年創造收視率第一,各個年齡層都愛看。年輕人在父輩的故事中,看到未來的自己,看到將會遇見的婚姻生活里的磨合、中年危機、更年期。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是孔雀開屏的美好中隱藏的背面,卻反映了人性的本真,也讓大眾有了人性的感觸。
一位看過《金婚》的外國觀眾曾告訴他,“這部片子是外國人也能看懂的平民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愛的中國。”
《甄嬛傳》這部現象級古裝劇,在2014年被剪輯成6部電視電影,落戶美國Netflix視頻網站首播,成為最早也是第一部進入美國主流平臺的中國電視劇。正在熱播的《羋月傳》,也將在海外主流平臺播出。
過去一直是中國進口美國大片,美國主流頻道播出中國文藝作品鮮見。鄭曉龍說,“文化產品怎么走不出去?是創作者的問題?還是推銷的問題?作品本身的問題?要解決什么?我覺得創作者要有人類的通感,作品應反映人性層面的普世價值。”
具體地說,以人為本更重要。人要有尊嚴地活著,自由比奴役好,法治比人治好,公正比偏頗好,平等比特權好,尊重比歧視好,寬容比狹隘好,和諧比爭斗好,理性比極端好,仁愛比冷漠好,多彩比單調好。
致敬認真的觀眾
采訪期間,助理送來一份報道,標題大概是“《羋月傳》穿對了嗎?”鄭曉龍很認真地看完。其中提到,有觀眾指出《羋月傳》著裝的問題:趙文瑄飾演的楚威王戴冕冠,但是垂旒不對,君王垂旒前后應各12,每旒12顆玉,等等。
“我致敬這樣認真的觀眾,他們特地定格了畫面去找問題,提意見,說明他們在關心、關注《羋月傳》,這是導演之幸,演員之幸。”他說。
1953年生人的鄭曉龍,被稱為中國電視劇教父,他的作品如同一部部編年史,記錄著時代的變革,也見證了中國電視劇歷史發展進程。
他1990年策劃的《渴望》播出時曾經“萬人空巷”;1993年執導的《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后引發了一代人對出國潮的反思;2007年執導的《金婚》播出時創下收視奇跡……
而近年來,鄭曉龍的創作靈感依然源源不斷。《甄嬛傳》《紅高粱》《羋月傳》等新作的每一次亮相,無不產生很大的社會反響。
問他如何總能踩對時代的鼓點?他謙虛道,“我只是堅持講關于人性的故事,只要足夠認真、真實、合理,符合邏輯,且精彩,就能得到喜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鄭曉龍 電視劇導演 《羋月傳》 孫儷 大眾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