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六小齡童:接過猴文化傳承的金箍棒
他出生于猴王世家,自幼學藝,是戲曲藝術大師六齡童的幼子,章氏猴戲第四代傳人,因為在1986版電視劇《西游記》中扮演孫悟空被億萬觀眾熟知;他致力于傳播傳統猴戲藝術,在國內演講800余場;他作為中華文化傳播使者,將優秀傳統文化帶到世界各地。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藝名家講故事》欄目對話著名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
接過猴文化傳承的“金箍棒”
中國的猴戲藝術源遠流長、百花齊放,各個劇種都有優秀的藝術大師。光京劇就分南北兩派,北派猴王有楊小樓先生、李少春先生、李萬春先生,而南派猴王,則有蓋叫天先生及他的幾個孩子、鄭法祥先生和我的父親六齡童。
我小時候,父親每次登臺演孫悟空,我們十幾個兄弟姐妹就會被畫上猴臉演小猴子,父親一邊演出一邊觀察,看哪個孩子更有潛質,能挑起未來的大梁。二哥章金星在我們這些兄弟姐妹里是最出色的,他三歲學藝,八歲就和父親出演了紹劇《大鬧天宮》。當時周恩來總理還在舞臺上接見了他,并給二哥贈名“小六齡童”。二哥十二歲時還參與拍攝了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可以說很早就成名了。但很遺憾,二哥1966年患白血病不幸去世。他臨終前留下遺言,希望我能替他把家族事業繼承下去。于是,我責無旁貸地從他手中接過了“金箍棒”,延續哥哥的藝術生命,走他沒有走完的“西天取經之路”。
1982年,中央電視臺要拍攝電視劇《西游記》,父親將我舉薦給了楊潔導演,出演孫悟空。剛開始我也不知該如何演,因為在孫悟空角色塑造上,我既想保留中國傳統藝術中對孫悟空的詮釋,又想塑造一個接地氣、生活化的齊天大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想了很多辦法。我把當時能夠接觸到的各種版本猴戲,甚至包括卡通片、皮影戲、木偶劇等都研究了一遍,最后創造出了大家看到的這個美猴王形象。后來這部電視劇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幾十年來在國內各大電視臺播出了3000多遍。曾經有一位網友給我留言:“有的演員演了一輩子的戲,觀眾都沒有記住;有的演員演了一部戲,讓我們記住了一輩子。”我聽后很感慨,我不是第一個演孫悟空的人,但遇上了一個好時代,才有這樣的機會集猴戲之大成。同時,我也體會到,人一生能認真、堅持做好一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吳承恩先生用一生的心血創造了一部偉大的作品,玄奘大師歷經劫難踐行他“寧向西去一步死,不往東歸半步生”的誓言,他們用盡全力去做了一件他們認為值得的事情,而我這一生最應該做的,就是把猴文化傳承下去。
六小齡童在1986版《西游記》中飾演孫悟空。資料照片
打動人心的作品首先要“走心”
20世紀80年代,電腦特效沒有現在這么發達,但是包括導演、編劇、演員在內的所有主創信念都很堅定,不拍出一部好劇不罷休。1986版《西游記》拍了六年,所有特技動作都是靠演員獨立完成。為什么不用替身演員?一方面,孫悟空的“飛”,不僅是一個飛的動作,里面還要有表演。因為不像一般的武俠劇,演員遠遠地飛出去就可以,孫悟空要先有造型再起飛。比如,看到前面有棵大桃樹,孫悟空得演出高興的勁兒,再回頭看看唐僧說“師父,俺老孫前去看看”,接著才能飛走。替身演員畢竟不是專業學猴戲的,演出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所以必須自己去完成。另一方面,有的戲確實有危險。當時我23歲,替身演員也就20來歲,沒辦法讓別人替你去冒險。像拍“大戰紅孩兒”那集,要拍孫悟空被火燒的鏡頭,我在里面穿了一件石棉的衣服,外面套上孫悟空的戲服,做了簡單的隔熱保護就準備開始。開拍前,楊潔導演說,過程中你堅持不了就趕緊說,或者覺得危險我們也可以不拍這個鏡頭。但為了效果,我還是堅持上了。那場沒有唐僧、豬八戒和沙和尚的戲,他們仨就在旁邊拿著棉被、鐵鏟和水桶,準備隨時滅火。導演一喊開始,火燒了起來,我瞬間感覺到了烈火攻心,煙慢慢濃起來,我覺得快要窒息,風一吹,火苗一下子就把臉上猴毛、睫毛燒著了,孫悟空的臉都燒變形了。而整個過程,我卻得表現出孫悟空從滿不在乎、覺得自己不會被燒,到最后真不舒服的整個過程。整場戲我咬著牙演完,導演一喊停,我立馬滾倒在地,師父師弟們還有工作人員趕忙幫我撲火。當時我已經被嗆到窒息,有點失去知覺,隨組的醫生給我吸了氧氣,才慢慢蘇醒,當時真體會到了人被燒死前的感覺。現在想想,那會兒我們都是這么拼的。
當時整個《西游記》劇組不為名不為利,全心全意地投入,就是想打造出屬于我們中國人的經典《西游記》。現在高科技比以前先進很多,但觀眾反而覺得有些版本的《西游記》很假,孫悟空不像孫悟空。我認為,主要還是演員沒有接受過中國傳統戲曲猴戲表演的訓練,孫悟空的情緒是通過手、眼、身、法、步去傳遞的,都要靠演員去表現,沒有長期積淀的演員是很難表達的。我們學猴戲都要先從模仿真猴子的一舉一動、一縮一站開始,再在實際表演中去體會“真猴子”的感覺。比如,猴子撓癢癢經常是下意識的,但是這個“撓”也有不同:生氣了,反著撓;高興了,順著撓。所以在表演時,孫悟空的每個細節都要根據場景的不同,做不一樣的處理。演員是整個劇的靈魂,而高超的技術特效是為內容服務的。藝在先,技在后,不能喧賓奪主,如果觀眾看完《西游記》記住的只是震撼的高科技特效,這個戲就歪了。
中國觀眾是最好的觀眾,也是最難對付的觀眾,他們不會因為你紅了,因為你是名演員就無條件支持你。再好的演員拍出一部爛片,一樣會遭到觀眾的排斥。只有心里裝著觀眾,用誠心創作的藝術形象,才能打動觀眾。
藝術作品不能只要市場而沒有“底線”
有人說市場決定一切,但對于文化藝術來說,卻不是這樣的。以前有電影投資方說,一部電影就是二三十天的經濟效益,之后成了“文化垃圾”也無所謂。我覺得,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過,我們在文藝創作方面,有“高原”,但缺少“高峰”。一部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這些話對我們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藝術作品不能只看到市場,票房、收視率不是唯一的標準,這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底線。基于傳統文化的創作,可以創新,但不能為了迎合市場而惡搞,甚至褻瀆。在有的影片里,孫悟空跟白骨精談起了戀愛,小朋友問我:“美猴王叔叔,孫悟空在取經路上有幾個女妖朋友?”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我的心在流血。
我曾說過一句比較重的話: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揚是可悲的,踐踏民族的優秀文化是可恥的,我們沒有戲說和糟蹋名著的權利!
要將“美猴王”精神傳播到海內外
這些年,我也一直致力于在國內外傳播猴文化、戲文化。我除了寫一些表演藝術的書以外,還寫了一些西游記的讀物,有給學齡前兒童閱讀的《聽孫悟空說西游》,給成年人閱讀的《六小齡童品西游》。同時,我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去給學生面對面講演,主要傳播西游文化、猴文化,截至目前,已經做了800多場演講,希望到明年猴年可以到1000場。我把演講也做到了海外,希望孫悟空能成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使者。最近,我看到《人民日報》一篇文章,提到了電視劇《西游記》在越南的影響力。今年5月,越南國家領導人阮富仲曾在我的《六小齡童品西游》越文版書上簽名、題字。我想,為什么不同國家的人都喜歡孫悟空?主要因為他身上這種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同時,在孫悟空身上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智慧之處,比如他對待妖怪不是一棍子打死。對一些神仙的坐騎、門童、寵物,他會找到主人來收復,對一些可以挽救的小妖,他也就笑笑而過。他身上的這些精神和智慧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的。
借北京、張家口將要舉辦2022年冬奧會之機,我有一個打算,想向組委會推薦“美猴王”作為冬奧會的吉祥物。很多奧運的吉祥物都是動物形象,孫悟空既有動物性,還有傳奇性和社會基礎,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希望能借助奧運之機,借助“美猴王”這個大家喜歡的形象,將我們中華兒女勤勞、智慧、勇敢、愛憎分明的形象傳播出去。
如果說我前半生是在傳承中國猴戲藝術,那么后半生我則是要弘揚美猴王精神。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其實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相似之處。我在央視節目《開講了》上說過一句話:人的一生就是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七十二變”是個人的本事,“八十一難”則是人要經歷的困難。“七十二變”是立身的本領,“八十一難”則是處世的方法。《西游記》的故事和哲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以此去和觀眾溝通,去和外國友人交流,就是對中華文化很好的宣傳和弘揚。
(中國文明網、光明網記者根據訪談整理)
人物簡介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中國西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多個國家的文化友好使者,曾獲加拿大“杰出華人藝術家”稱號。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六小齡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孫悟空 美猴王 章氏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