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互聯網防拐 是贊還是踩

2015年11月23日 09:25 | 作者:劉念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技術帶來好處的同時往往伴隨風險,只有“規范”二字,才能使新技術走上正軌,走好求新與求穩的平衡木

  

連日來,“兒童失蹤預警平臺上線”的消息在朋友圈轉瘋了:給孩子建檔后,一旦孩子走失,家長就可以在微信上一鍵擴散信息,發動周圍的用戶一起搜尋。這在人父人母聽來,自然是極好的。

前后腳的工夫,另一篇文章也火了起來,內容卻是在呼吁爸媽們暫時不使用該平臺,首先要弄清:運營該平臺的基金一方是否權威?家長提交的隱私信息能否得到保護?

一方面有人力挺,一方面有人拍磚,這事兒到底該咋看?

首先,“互聯網+找孩子”,思路是沒錯的,平臺也是可以有的。從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熱映,到“人販子應否一律判死刑”在網上掀起討論,都說明,拐賣兒童問題早已成為社會痛點,亟待有效的治理辦法。

以往孩子走丟了,家長就只有疾呼、廣播、報警這幾招,效果也未必理想。錯過了黃金時間而仍未找到孩子的話,難免就得天南海北地跑、街頭巷尾地找,日復一日地貼廣告、發帖子。

有了“互聯網+”“大數據”概念下的兒童失蹤預警平臺,家長便不再孤立無援,而是可以在第一時間調動身邊的人,認識的、不認識的,提供給他們影音信息,從而大大提高搜尋的效率與尋獲的幾率。這種基于無數雙“鷹眼”的“天網”,理論上說,能震懾不法分子,防拐于未然。

設想雖是好的,但“好經”會不會被念歪呢?這樣的質疑,也可以有。畢竟,相較國外業已成熟的此類平臺,我們的平臺才剛剛啟動,相關質疑不能說沒有道理。被質疑資質不夠格、隱私難保證,說明還有增強信任的空間。運營者有必要進一步說明與承諾,完善管理并接受監督。主管信息安全的部門也要加強關注,未雨綢繆,讓公眾吃下定心丸。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站到新技術的巨人之肩上,將更有助于解決頑固的老問題。但也應看到,技術帶來好處的同時往往伴隨風險,當發展遇上風險,因噎廢食不足取,米里摻沙亦要不得。只有“規范”二字,才能使新技術走上正軌,解決求新與求穩的兩難困境。

值得欣慰的是,質疑方與被質疑方已在進行溝通,公眾也可一覽雙方觀點,自行評判或跟帖發聲。“互聯網+找孩子”,最終能否成為有益的實踐,我們正在觀察著、期待著。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互聯網防拐 拐賣兒童 “互聯網+找孩子”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台湾AV国片精品福利 | 一级a一级a爱片免费久久 | 中文字幕少妇偷乱视频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婷婷中文色字幕 | 在线观看片免费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