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面對“互聯網+”,警惕“葉公好龍”
有些政府部門一方面歡呼“擁抱互聯網+”、“擁抱新經濟”,一方面卻在新經濟模式悄然降臨時,或者懼怕其對現有利益格局的洗牌,或者仍然受陳舊的管制思維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設下重重障礙。
當全世界為雙十一期間中國消費者巨大的消費能力感嘆不已時,呼和浩特的網購者和快遞企業卻過得相當郁悶。人們從新聞中看到,呼和浩特快遞員騎馬送快遞、用滴滴快車送快遞的場景。快遞小哥成為“套馬的漢子”,這事一點都不浪漫,因為這不是快遞公司的營銷手段,而是在呼和浩特集中整治機動三輪車之后的無奈選擇。
禁令之下,呼和浩特的快遞一時退到“最后一公里基本靠走”的境地。效率大幅降低,快遞員大量離職。在快遞公司的吁請之下,呼和浩特市開了一個口子,原則上同意取得經營許可的45家快遞公司的4000輛快遞專用三輪車上路,但時間僅限于晚7點到早上7點半集中配送。
從“一刀切”禁止電動三輪車上路,到只允許晚上送快遞,充分顯露出決策者沒有網購的經驗。大半夜送快遞,幾個消費者敢開門?
呼和浩特不是最近唯一向快遞下手的城市,山東日照市對各種違法車輛進行綜合整治,快遞送貨的三輪車是被查主要對象之一。
在現實中,一些快遞三輪車確實存在問題,但就跟不能因為糖尿病的存在便禁止吃糖一樣,快遞三輪是發展中的產物,因為適合國情才成為行業的標配,即使有問題也應在發展中解決。
事實上,10月23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曾提出:“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用于城市收投服務的管理辦法,解決‘最后一公里’通行難問題。”李克強總理表示,要給予快遞專用車輛城市通行和作業便利。
從投資驅動到消費驅動,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歷史性的轉型。而互聯網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對我國傳統經濟結構進行全面的變革。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而一系列新經濟形態和經濟增長模式正是這一時期的新亮點。從中央政府到社會各界,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在“互聯網+”上和電商上。
我們期待中國商業基礎設施震驚世界的那一天,近年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進步都有目共睹。但一個小小的三輪車,卻讓我們意識到作風粗暴的管理者可以一夜之間讓所有進步化為烏有。商家“當天達”“次日達”的承諾抵不過一紙行政命令。
這就好比葉公好龍,仰慕龍的壯麗,卻被龍的氣勢所嚇倒。現在,有些政府部門一方面歡呼“擁抱互聯網+”、“擁抱新經濟”,一方面卻在新經濟模式悄然降臨時,或者懼怕其對現有利益格局的洗牌,或者仍然受陳舊的管制思維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設下重重障礙。
還比如專車,從經濟角度看,專車這一共享經濟模式,已成為一種新經濟潮流,不僅便利人們出行,更是對現有資源的結構性優化。而對于職能部門來講,這恰是一個落實“擁抱新經濟”的契機,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更具開放性的治理思維,給予其更大的成長空間,才符合“互聯網+”時代的趨勢。
一個新的時代正在來臨,政府部門需要做的,是真正理解并接納新經濟模式的奧義,對現有的行政系統進行改革和調試,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互聯網+ 雙十一